分享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六:因联成诗、借题发挥

 xnycpfb 2021-12-03

图片

本文作者徐晋如先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因联成诗

传统教作诗,都是从教起承转合开始。一个人刚学诗,老师先要求他胸中有明晰的主题,再安排妥当第一联怎么起,第二联怎么承,第三联怎么转,第四联怎么合,这样做违背了诗性思维的规律,也对初学者的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诗与作文不同。文章家作文,大多先于胸中拟好提纲,列出一二三四,如何起笔,如何承接,如何转折以增加波澜,正说反说以面面俱到,最后又如何点明题旨,总结全文,这些都想好了,才会挥洒自如。诗不必像文一样细密理性,诗是感性的,诗人大多数时候,是先有了一点感兴,一点触动,由此而先得一句或一联,再扩充成整首诗。诗的主题很少有一开始就明确了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全诗完成了,才会自然产生主题。

传说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诗人李贺,经常骑一驴,让一小书童背着破旧的锦囊跟在后面,一旦得了好的句子,就取纸笔写好,投入囊中。回家后再根据所得的句子,完成全诗。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李贺得句之快,其实一般的诗人作诗,大多也是先得好句,再成整首的。古代奴仆又称“奚”,因有李贺的这个故事,人们把贮藏诗料的袋子称作“奚囊”。现代名画家溥儒,他的《寒玉堂诗集》书尾附了不少平日所作的精警的联语,那些也是他的奚囊中物。

图片

业师陈沚斋先生在为近代诗人梁鼎芬的《节庵先生遗诗》作笺校时,得见其《课子联》993副,由他的弟子杨敬安手写油印。沚斋先生命我以《课子联》中的联语为作业,要求学员择一联为基础,补足其他六句,而成一完整之五律。这一做法较逐句和古人的韵要难一些,但比起独立成诗,却又要容易得多。和韵成诗,就像是练书法的描红,由古人的联语或成句而足成诗,就像是临摹,独立成诗就是书法的自由创作了。

有学员得诗如次:

古意用“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入律

古意生清节,高心发正文。

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

楚畹人无二,唐风书逸群。

他年传文苑,名字合推君。

由“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这两句,有着基本的学诗的基础——也就是背诵过不少唐宋名篇——的人,应该第一时间想到杜甫的名作《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可知“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也适合放在一首怀人诗中,用以对所怀之人文辞的赞誉。“诗思(sì)”的“思”字是悲的意思,故与“词凉”对仗。作者把这副联摆在了颔联的位置,当然,如果她愿意,也可以放在其他任何位置,摆放在不同位置,写出来的诗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云”是上平声十二文的韵,所以其他六句,都要从十二文的韵字中找。作者由颔联的这两首形容文辞风格的句子,联想及其人的道德品格比辞章更重要,所以首联用对仗的句法,写出其人尊崇古道,富气节,深于悲悯而发为正论的品格特征。颈联称颂对方的风度高雅,书法有唐风,尾联说假使他年修《文苑传》,一定要有对方的名字。“他年传(zhuàn)文苑”,列传的“传”用如动词。

另有学员得诗云:

放吟用“绿阴人静坐,芳榭鸟频来”入律

日杲上高台,天边云散开。

绿阴人静坐,芳榭鸟频来。

世路无长策,生涯有酒杯。

春郊放吟罢,明月共徘徊。

诗词中写树阴都用“阴”字,现在常写作“荫”字,但“荫”念作yìn,是仄声,写作树荫、绿荫、春荫都是不对的。因颔联为近景,首联则为鸟瞰镜头,交待了时间——日出之时,地点——高台,人物——我,行为——登览。一般登览诗的中间二联,一联写景,一联感慨,故颈联用来抒情,好与颔联搭配。尾联的“明月共徘徊”,化用的是李白的《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

又一首是用“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入律:

焉知沧海客,终岁枕忧眠。

季世随风改,吾衰使气平。

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

幸得斫轮手,高标大雅篇。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王微之云:'观书每得一义,如得一真珠船。’”珠船用此典。“吾衰”出自《论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斫轮手是斫轮老手的省称,则是《庄子·天道》里的典故。此诗的第二联,误用了“平”字的读音。“平”也在下平声一先韵中,但只有在“王道平平”这个成语中,才念一先韵的音。被我指出后,改为“郑声赛鼓阗”,但犯了孤平,遂改定为“昏鸦赛鼓阗”。但我们看这首诗前四句与后四句意脉断了,前四句是忧世之怀,后四句又变成了对“斫轮手”的颂扬,接不上。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的顺序调整一下,再改动几个字,诗意会更圆融:

幸得斫轮手,高标大雅篇。

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

德草随风偃,文华着意妍。

莫教沧海客,终岁枕忧眠。

全诗大意是幸有豪杰之士,提倡大雅,他们意志坚定,著述丰富,故能教化世人。希望再不要让处于沧海之上的野客,独抱文化衰亡之忧了。“德草”句用《论语》上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必偃”之意,文华的“华”其实就是“花”字,故与德草对仗。

图片

又一诗云:

有感以“忧民愧一饱,救世戒多言”足成一律

观书慕圣贤,以血荐轩辕。

振羽雁鸿杳,当途鼠雀暄。

忧民愧一饱,救世戒多言。

勉力需吾辈,甘成曳尾鼋?

梁节庵原对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他惭愧于自己生活无忧,而社会贡献不足,是唐人“邑有流亡愧俸钱”之意。他认为要救世,不尚空言,须看行动。此诗将梁节庵原联放在了颈联,很可能作者先想到了尾联,再写首联和颔联,这种情况在作诗时也十分常见。曳尾鼋用《庄子·秋水》里的典故,说是楚王派使者见庄子,要请他当宰相,他对使者说,有一头活了三千岁的神龟,你说它是愿意死后被人拿他的壳当珍宝呢?还是愿意“曳尾于涂中”(在烂泥里摆尾巴)呢?原典里曳尾涂中的是龟,这里因为要押上平声十三元的字,所以用近义词“鼋”来代替。因有颈联尾联两联的意思,再想到自己所受的鲁迅先生的影响,遂有了首联,又用颔联来解释一下首联。这首句最大的毛病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已是鲁迅的名句,次句缺乏剪裁,就有剿袭之嫌了。

又有学员以“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入律,另一位学员则步他的韵和了一首:

原作:

我亦多情者,春来感岁华。

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

世势元难挽,孤怀合自嗟。

眼前风物好,长忆去年花。

和作:

苏世林栖者,经春览物华。

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

大道浮槎远,幽心仗酒嗟。

魂惊千里梦,弹泪杜鹃花。

原作不如和作。原作把梁节庵的原对放在颔联,应是先完成了颈联,再前后各补首联与尾联。然而中间两联意脉相接,首尾二联又是另一意脉,把首尾二联合起,可成一意思圆融之五绝,中二联又得可一五绝,但交织在一起,却是离而不合,不能成为“一棵菜”。

“一棵菜”是京剧大师萧长华老先生的话。他认为舞台上一出好戏,每个人的表演都要和其他的人配合无间,像一棵大白菜一样,菜叶与菜叶咬得很紧。作诗亦当如是。上面的和作胜于原作,便因和作更像是“一棵菜”。

和作大概是从颔联出发,先写颈联、尾联,最后才写首联。“大道浮槎远”是《论语》里的典故,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尾联是受了唐诗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的影响,子规就是杜鹃了。首句的“苏世”,出自屈原的《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林栖者指的是隐士。全诗写一位清醒的隐士,在春日见物华更新,心有所思。他虽曾读书学剑,却遭到贬黜,失意回家。因大道不行,只能借酒销愁。蓦然从报效国家的白日梦中惊醒,忍不住泪水溅湿了杜鹃花。

图片

有人会质疑:这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情感?这种质疑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须知道学诗伊始,都是在练笔,只有把诗的技巧练得纯熟了,驱文遣辞得心应手,才能很好地用诗词抒情达意。近代诗人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是黄遵宪在镕铸六经,会通百家之后,才做出的尝试,而实际上他用俗语入诗的尝试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的。如果一个什么书都不肯读的初学者,也在嚷嚷着“我手写我口”,不肯向古人虚心学习,永远也写不好诗。

怎样学写古诗词:借题发挥

业师陈沚斋先生跟我讲过怹的一首诗:

发始一茎白戏赋

华年警一发,风雨厄馀春。

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

抚之闲自笑,多难始相亲。

未用随时拔,由来治越棼。

此诗作者二十七岁时作。老诗人佟绍弼先生读了这首诗,指着“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一联说:“这两句终于是诗了。”佟先生何以要这样说呢?我们先要知道诗意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何敬群先生谈得最透彻。他说:

诗法不外空间时间感想,与借题发挥四事之互为综错。(《益智仁室论诗随笔·法势》)

持此四事衡诸上诗,可谓若合符节。此人与世事是自己与外物的空间对比;华年与一茎发白,闲抚之时与多难之辰,是时间上的对比;风雨厄馀春既是时间的对比,也是用起兴的修辞方法,来抒发对于“华年警一发”的感想。当然,此句中的“警”字也有感想之意。初学者写诗,往往容易写景的句子就单纯写景,叙事的句子就单纯叙事,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单纯抒情、议论,这是需要在一开始就要努力避免的。像本诗这样,在叙事中埋伏了感喟,在写景中寄寓出感想,就很值得学习。

“多难始相亲”化用了唐人王季友的“白发日相亲”之意。王季友的原意,是年纪渐长,白发不请自来,与人相亲爱而不去。这里深入一层,先说“抚之闲自笑”,对着青年早生的华发,不禁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怜自伤乃至自嘲,而更清醒地明白:当人生多厄难之际,可能永远与自己相亲的,就只有不请自来的白发了。尾联宕开一笔写,也就是转换了一下意思去写:白头发不用随时去拔,因为愈是去拔它,可能长得愈多,就像成语“治丝益棼”所讲的那样,找不到丝的头绪,只会越整理越乱。什么意思呢?青年而生白发,是因为性情较同龄人更敏感,内心比同龄人更多忧患,拔掉白头发,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这是诗人隐藏着不说出,却要读者自己去品味的诗外之旨。

图片

白发蚤生,本是一日常琐屑之事,竟然能写成诗,如果不借题发挥,试问又如何做到呢?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常常说,以前俗小说总是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实际上真正能成为经典的小说,反倒是“无话则长,有话则短”的。写诗同样要“无话则长,有话则短”。那些就事论事的记述,那些对景色物事的单纯的描摹,那些张口即来的感慨,其实都可以短省掉,而真正需要着力去写的,是你要借题发挥的那部分内容。借题发挥不但把通常我们认为不可能写成诗的内容写成了诗,而且还升华了诗意,让诗的意蕴更深刻,更有超越庸常的境界。佟绍弼先生评价“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这两句“终于是诗了”,并不是说以前作者写的都不是诗,而是说这两句的诗意升华了,境界不一样了。

清代诗人张锦芳的《碎砚诗》,同样得借题发挥之妙:

已坠同遗甑,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

正有文章劫,甘辞翰墨缘。

谁能并投笔,抱璞得天全。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常咏物诗的写法,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即从类书中找与砚台相关的典故,第二步是尽量地体察物事,好描摹出它的形制特征,再根据典故和它的形制发挥联想。但是摔碎的砚台,本来也没有现成的典故可用,而且破碎后的砚台,也不像完好的砚台那样,有形有制可供描摹,如何能写成诗呢?张锦芳的诗人的天分和诗学的功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第一句“已坠同遗甑”用了与砚台毫不相干的典故。说的是东汉人孟敏,有一次扛了一口甑(zèng,古代蒸饭用的瓦器。)在路上走,不小心甑落地摔碎,孟敏头也不回就走了。当时的名士郭泰正巧碰见,觉得奇怪,就问他,你的甑摔到地上了,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孟敏回答说:甑已破了,再看又有什么用呢?遂被郭泰所赏识。张锦芳借用这个典故,是说砚台已碎,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但是,他不由得想,这方砚就是我衣食的来源,我靠着它来“笔耕”,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终究也曾努力过的,当然会对它有不舍之情。古人常把砚台比作田,而笔就比作耕地的犁了。这是善于联想。

颔联就开始借题发挥了。诗人说,最早用它试笔,是刚获致它,第一次用清水洗过的时候;而现在幸好它在暴君准备焚书之前,就已经碎掉了,免与那些优秀的著作同遭火厄。这样,诗就避免了感喟过去的俗套,而有了深刻的批判意义。

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这方砚大概是有先见之明的,甘愿玉碎,不再与笔墨结缘了。尾联更推进一层,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

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

几年前,我曾根据清末词人裴维侒(字韵珊)的侄子裴南侯的几个钞本,点校了裴维侒的《香草亭诗词》,包括他的《香草亭诗》和《香草亭词草》。裴南侯当年用京汉铁路局的信纸钞录了多本《香草亭词草》,其中一本由叶恭绰先生收藏。最近叶先生的藏本被人拿出来拍卖,我偶然见着,不由心生感慨,遂作词一首:

画堂春

尘飞沧海失蓬瀛。遗音悲振芳铃。

晚花天际任飘零。乱坠春星。

三五白头遗老,相逢莫忆升平。

一番雨洗众山青。孤负曾经。

裴维侒的《香草亭词草》,曾被晚清第一大词人朱彊邨选出六十首,与其他十位词人的作品一道,刻入《沧海遗音集》。《沧海遗音集》选录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作者都得是清朝的遗民。所谓遗民,是在改朝换代之后,不肯在新朝做官,而坚持尊奉前朝的人。站在传统的立场来看,遗民是中国士大夫的脊梁,是历史文化的最基本的传承者。司马迁写《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列传》,歌颂的是伯夷叔齐这两位殷商的遗民,采薇首阳,不食周粟的崇高气节。这首词所感的,是裴维侒及他的遗民朋友,在改朝换代之后的凄凉心境。

图片

我首先想到的是“孤负曾经”这一句,于是就确定韵脚用《词林正韵》的第十一部,相当于平水韵的八庚九青十蒸韵合用。又因这一句的句法平仄,适合用在《浪淘沙》《画堂春》等词牌的尾句,经比较后选择用《画堂春》。

第一二句是由《沧海遗音集》这个书名而产生的联想。我想到沧海会变成桑田,海水也会干涸扬尘,什么蓬莱、什么瀛洲,传说中的仙山也都会消逝,在社会巨大变动之后,遗民的悲吟就像是挂在花上惊走鸟雀的“护花铃”一样,发出凄怆的音调。再通过写景来烘托:天边高树上的花儿,在晚春时节纷坠飘零,仿佛是无数的流星飞溅。这正像他们无可奈何的内心啊!

下片说,遗老三五人聚会时,不要去追忆往日社会稳定的时光。你看春天已逝,一番风吹雨打后,山上再也没有春花缀枝了,只剩下单调阴郁的青色。倘若记起曾亲历的秾艳满目的春光,难道不会伤心吗?辛亥革命后,社会失序,战乱频仍,这些忠于清室的遗老,当然觉得今不如昔。

这首词没有题目,如果加个题目,就该是《题裴韵珊香草亭词草》。这个题目可以有多种思路,比如可以写裴维侒在词坛的地位,可以写《香草亭词草》的内容和风格,而我选择的是借题发挥的写法。

借题发挥,是构思一首诗时最重要的思路,因为这会让诗意更高卓,或者更深沉。唐代的七绝之脍炙人口者,不少都是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还是承题写送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后两句忽然借题发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品格自高。韩翃的《寒食》前两句写寒食时节的景致:“春城无日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后两句转为讥刺宦官专权,得皇帝之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样主题就变得重大起来,诗意也蕴藉深沉得多。刘禹锡《乌衣巷》前半“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只是寻常写景,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唐代中期以后,曾经的衣冠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极深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进程,故能卓绝千古。

苏轼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只有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构思时多想到诗题以外的内容,才会写出更有诗意的诗来。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经作者授权诗词世界公众号独家转载。另,本专栏已合辑成书,书名《诗词入门》,2021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有兴趣购买纸质版的读者,可在京东或当当网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