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意大利的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二人抵达大明肇庆府,成为了近代西方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端。图中的汤若望完全是一副文士打扮,这是利玛窦为了传教,选择融入明朝的士大夫们,而自称“西儒”。 62年后,1644年,清兵入关。新一代传教士,大名鼎鼎的汤若望协助清廷重新编制历法,获得了清朝的信任。天主教从而获得了在华传教的便利,开始迅速发展。 又过了20年,到了1664年,耶稣会已经在全中国建立起了大大小小156座教堂,募集了超过24万信徒。 吴三桂反清期间,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还帮助清廷铸造火炮,镇压“三藩之乱”。 1689年,中俄雅克萨战役结束,清朝准备与沙皇俄国重新勘定疆界。这个时候,天主教徒再次主动请缨,担任起了翻译协助清廷同俄国人沟通。 因为能够准确预测日食,这些传教士还被招纳进“钦天监”,帮助演算历法,勘定黄历。还有一部分掌握绘画技能的教士被招募进了皇宫,担任宫廷画师。 譬如汤若望,他校验的历法很准确,清廷一路慢慢将他擢升为了正五品的钦天监监正,图中是穿着五品文官官服的汤若望,官服上的补子并非一品的“仙鹤”,而是五品的“白鹇”。 1692年,康熙皇帝下了一条“容教令”,里面写道:“西方的这些传教士们,帮助圣朝勘定历法,造军器火炮,同俄罗斯谈判,诚心为圣朝效力。喇嘛、和尚,尚且允许他们建立寺庙,让人烧香。这些西洋人没有违法却禁止他们设立教堂,恐怕不合适。各省应该容留天主教堂,允许教众进去上香礼拜,不必禁止。从这条命令送达之日起,各省参照执行。” 康熙的容教令发布之后,天主教便愈发蓬勃了。 同康熙的“容教”不同,此时欧洲的“教皇”却对来华传教士把天主教“华化”极为不满。 利玛窦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是1601年,当时在位的还是大明的崇祯皇帝。 他向明朝的官员们推销天主教的时候,为了获得官员们的认同,他一度把自己比喻为“西僧”。 但很快,他发现这玩意儿不好使。 中国这帮科举考试出身的士大夫们学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自比为僧,颇有点寸步难行的意思。 于是他又开始研究儒家文化,自称“西儒”,把天主教比喻为西方的儒家,向中国官员们介绍欧洲的文化、艺术、天文学知识,以示自己来自文明国家,并非没有文明的“蛮夷”。 随着天主教逐渐在中国扩张,问题产生了。 1704年11月,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发布了“教令”,禁止在华传教士将天主教“华化”,不许教徒参加祭孔、祭祖。信教的官员、进士、举人、秀才也不许进入孔庙行礼,不许祭祖。 1707年,教皇的特使多罗来华,在南京颁布禁令。——接着就被康熙给抓了,扔到澳门给关了起来。不仅如此,3年后多罗还死在了监狱里。 1721年,康熙想起来这件事情,便把罗马教皇的“禁令”招来读了读。读过之后,他说:“只能说西洋小国不懂中国高深的道理,没有人通晓汉学,所以说了这些可笑的话。以后不许西洋人在中国行教了,免得惹是生非,钦此。” 来华教士们一方面不敢违抗教皇律令,另一方面又害怕康熙真的不让传教,于是想了很多变通的法子。 但康熙皇帝仍然没有改变主意,他传旨说:“中国道理无穷,文义深奥,非二等西洋人所可妄论。” 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也依旧不准传教士传教。 当然,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禁教令也逐渐变成了一纸空文。 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好啦,清朝的文化之争就先讲到这里,喜欢我的文章,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我是爱历史的Girl,每天和你一起读有温度的历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来自: 柠檬猪nyzbh9re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