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9

1720年,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愤怒地做了一个决定,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一个普遍真理:人在生气的时候智商为零。

普通人做出错误决定,至多丢掉身家性命,但君主做出错误决定,是会改变国运的。事实证明:康熙的这个决定,维护了大清脸面,却告别了世界舞台!

究竟是什么决定具有如此魔力?两个字:禁教。

康熙原话是这样的:“览此告示,只可说是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人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康熙绝非心胸狭窄之人,其眼界和格局非常人能及。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激怒了他呢?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中国人从来没有“世界”概念,只有所谓“天下”观念,而且固执地认为自己处于中心位置。这里的“中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文明意义上的。直到戊戌维新时期,时人还用“若把地图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来扭转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换句话说,中国是文明的,其他国家都是野蛮的,这就是老祖宗们奉行的“华夷之辨”。事实上,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也一直是神秘而强大的,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以后,甚至出现了持续的“中国热”,吸引了无数外人来华,包括具有特殊使命的传教士。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起初,双方交流是十分友好的,中国因此所发生的变化也有目共睹。不少学者主张将明朝视为近代史开端,原因就在这里。这主要得益于利玛窦等人采取了“耶稣加孔子”的传教策略,说白了就四个字:“入乡随俗”,专业点叫“天儒会通”。利玛窦一到中国就脱下僧袍,换上儒服,学说中国话,学写中国字,学习社交礼仪等,很快就打入“敌方”内部,在士人阶层里很吃得开。(近代来华传教士能够对中国产生全面影响,就是因为继承了这一策略,像李泰白就被人称为“李夫子”。)

罗马教廷的态度开始时也很低调,给了中国教会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公开指示说:

“只要中国人不公开反对宗教和良善道德,不要去尝试说服中国改变他们的礼仪、习俗方式,有什么事情比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或者其他任何欧洲国家输入中国更蠢的呢?不要把国家而是要把信仰输入中国。信仰不是要反对和摧毁任何民族的礼仪习俗,相反,只要这些礼仪习俗不是邪恶的,信仰要把它们保持下去。”

这也没啥稀奇的,因为任何宗教在新地域进行开拓时都得装孙子,更别说欧洲宗教改革搞得天主教会丢盔卸甲了。如果上述政策能够得以延续,中西双方肯定能够和谐相处。可惜,17世纪中期以后,天主教在欧洲逐渐恢复了元气,于是在海外的宗教政策也日趋强硬,不再放任不管,而是直接介入,试图控制中国教会。挡在罗马教廷面前的,正是践行利玛窦路线的中国耶稣会。它来华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地狱最广,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处于垄断地位。

怎么才能把它拉下马呢?罗马教廷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狠毒招数,那就是:否定中国礼仪,也就是否定耶稣会的传教策略,进而否定耶稣会的百年成就。

于是乎,1704年和1715年,罗马教皇两次发布通告,宣布中国礼仪为异端,必须严厉禁止,并堂而皇之、大张旗鼓地派出多罗和嘉乐两大使团先后出使中国,宣布教皇禁令。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康熙。

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不客气地说,康熙甩他的子孙们不止一条街,只有后来的光绪在热情程度上能够与之匹敌,但光绪是为亡国形势所迫。康熙亲政后,大胆抛弃了父亲的鸵鸟政策(一味回避),转而与之正面接触,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1675年,康熙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天主教教堂,亲笔题写了“敬天”匾额。1692年,他又下令完全解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允许中国人自由信教。1703年,法国耶稣会士居住的北堂竣工,康熙亲题“万有真原”匾额和对联一付:“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并赋律诗一首: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体一何终而何始,位三非寂亦非空;地堂久为初人闭,天路新凭圣子通,除却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应该说,康熙对天主教的理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一般人,以致传教士们期望他能够成为“中国的君士坦丁”。在他的有意扶植下,天主教获得迅猛发展。据统计,到1700年,全国信徒已达30万人。

但是,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天主教必须听话!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中国没有政教分离的传统,在康熙的意识里,根本就不存在与皇权相抗衡的教权。正因如此,他才把教皇称为“教化王”。换句话说:宗教必须服从政治。与佛教、道教等一样,在华天主教也必须被纳入到清朝政治体制来。这,关系到君主的权威,是康熙的底线。

康熙之所以支持天主教在中国发展,正是因为他们的顺从态度。他曾说:“自利玛窦到中国二百余年,并无贪淫邪说,无非修道,平安无事,未犯中国法度。”最后六个字,可谓霸气侧漏!

于是,康熙把多罗使团逐出中国后,开始给中国教会“立规矩”,下令凡是愿意继续在华传教的必须遵守中国礼仪,领取朝廷颁布的传教印票,并宣誓“永不回复西洋”。这就好比发绿卡,要把传教士变成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命令一出,传教士立即分成两派,一派不愿放弃传教使命,接受康熙条件,一派坚决反对,结果被赶出中国。

康熙大帝和罗马教皇翻了脸,坑苦了四万万同胞!

期间,康熙曾主动派人到欧洲,请罗马教皇收回禁令,但遭到拒绝。1715年,教皇再次发布禁令,并增添了一项宣誓内容,要求在华传教士必须完全遵守教皇禁令,否则不能在华布道。这是用行动告诉康熙:我是教皇,我不鸟你!

1720年,嘉乐使团抵达北京,第二次递交教皇禁令。康熙看完后,当场发飙,就在禁令上批示了文章开头那段话!

尽管康熙本人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非常感兴趣,但作为掌管天下的君主,又绝不容许任何人挑战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尤其是,教皇所禁止的,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孝道礼仪:敬天、祭祖、祀孔!“以孝治天下”,那可是汉代以来的国策,在统治者看来,否定了这些,就动摇了权力的根基。

所以,康熙的坚决回击,是必然的!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类似决定!

中国的全面禁教,也意味着缓缓地关上了大门,从此与世隔绝,错过了与西方共同进步的最佳机会。不过,历史还留给中国几次机会,可惜因为我们的自大,这些机会在不经意间就从指缝间溜走了。

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率领一个600多人的使团访问中国,名义是给乾隆皇帝祝寿,当时乾隆马上要过83岁大寿。这是中英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第一次正式接触。乾隆很高兴,觉得我天朝就是厉害,相隔万里的国家,都派人在海上航行几个月来给我祝寿。清朝官员也都认为,英国人来祝寿,其实就是来进贡,所以在使团的车上都插了“英吉利贡使”的旗子。马嘎尔尼是个外交老司机了,装作没看见,因为他知道一旦说明情况,估计不用说扩大通商,恐怕连乾隆的面都见不到。

后来,乾隆要接见使团的时候,双方又在觐见礼仪上发生冲突。按照大清礼仪,马嘎尔尼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但马嘎尔尼代表的是当时世界NO1,并不是清朝的宗属国,所以坚决不同意,要求遵照觐见英王的礼数。为了这个问题,双方愣是僵持了一个多月。最后,和珅提出一个建议,即:在万树园欢迎宴会上,马嘎尔尼以见英王之礼觐见中国皇帝,单膝下跪,但免去吻皇帝手的礼节(估计乾隆实在无法接受一个大男人亲吻自己的手背);在澹泊敬诚殿乾隆帝的万寿盛典上,马嘎尔尼则行三跪九叩礼。

毫无意外,当马嘎尔尼递交国书,提出扩大通商等一系列条件时,乾隆全部拒绝。不过,使团利用在中国的几个月,打探到清朝已经是外强中干,英国完全有能力战胜中国。于是,中国在西方的神话在这次出使以后,被击得粉碎。换句话说,因为马嘎尔尼的访华,鸦片战争的爆发,最少提前了几十年!

1815年,英国又派阿美士德出使中国,但双方又因为觐见礼仪问题争执不下,最后英国大使被嘉庆皇帝逐出北京城。

1834年,发生了“律劳卑来华事件”,中英双方因为遵循完全不同的外交规则,结果又是不欢而散,甚至爆发了小规模军事冲突。

最终,英国撕掉了和平外衣,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长达100年的屈辱与复兴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