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王家年||老街深处的浅思

 颍州文学 2021-12-04
           FOCUS ON US



老街深处的浅思

 文/王家年


一条条老街,沉淀了多少历史烟云;一条条老街,怀着匹夫之责,它载着许多乡愁;一条条老街,心系着天下苍生,掩映人间霞光云影…… 
阳光洒在修旧如旧的老街上,高悬的红灯笼、油纸伞,黛青的瓦,灰白的墙,胡桃色的木门,洁净的石板路,皆是走笔写意的落脚点。细碎跳跃的金粉,让这一条条自宋元、明清一路延伸而来的老街越发迷人。
“叮——叮——当——当”,打铁铺里火花四溅,铿锵激越的曲调正在演奏,打铁师傅臂膀上的肌肉有节律地虬起,镰刀、菜刀的刃口渐渐锋利,精光四射;“嘣——嘣——嘣——嘣”,弹拨棉花之声缭绕耳畔,不无几分丝竹之韵,朵朵棉花挤挤挨挨着,在弹花匠的手下变得蓬松,一床棉被有了雏形……
流转了千百年时光的喧腾画面自我身边徐徐升起,渐渐地立体起来,古风新韵相互交织,如沙漏般缓缓流淌在这老街上。 
道士戏如今近乎绝迹,在广丰的洋口老街民间,若凑巧碰上了庙会或有寿诞、嫁娶或丧葬等红白喜事,“咚咚咚、呛呛呛……嗒嘀嗒嘀嗒……”的热闹喧腾便声声入耳。台子搭起来,锣鼓响起来,唢呐吹起来,“花闹台”唱起来,“翻九楼”演起来……九张方桌层层叠好,高过了三层楼房。那道士飞身而上,看客的心一把提到嗓子眼,痴呆了,沉迷了,心随戏动,情随人动,欢呼啊、鼓掌啊、尖叫啊,直被撩得热血沸腾,不眠不休。这一出出道士戏萌芽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最初从道场斋醮仪式中的表演变化而来,融唱、念、做、舞于一体,逐渐演变为传统道教声腔说唱艺术。洋口道士戏上承醮坛乐章,广纳地方俗曲,至今珍藏着明清时期的工尺谱抄本和民间音乐谱调,上场之道士必备吹、拉、弹、唱、剪、写、画七艺,着实不可小觑。 
洋口老街也曾显露破败景象,而今旧貌换新颜,繁华更胜往昔。清雍正年间曾巡检司驻防,商贸业极其发达。时迁境移,当年的埠头、浮桥、往来不绝的船只、商人和挑夫已然化作岁月尘埃。从翁家弄口走出,转身与一幅巨大的三维立体墙画迎面相逢,画中舟楫繁忙,桨声欸乃,“肩挑船载的洋口”赫然映入眼帘,昔日的“六行”----烟行、竹木行、米行、冬笋行、夏布行、雪梨行,“五坊”----粉皮坊、糖坊、酒坊、豆腐坊、酱油坊,“一站”食盐经销站,“一店”箍饼店尽在眼前。刹那间仿佛又被拽回了深邃的前尘往事中,过去与当下,历史与未来,奇妙地赓续上了…… 
在日照东港及岚山一带的老街里,流传着一种戏曲,俗称“周姑子戏”。传说很久以前,日照西部有一村姑,因婚姻不幸而离家出走,后乞讨为生。她每到一地,便哭诉自己的悲惨身世,人们同情她,也为她那真切婉转的哭腔所感动,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哭腔称为“周姑腔”。后被乞讨者学习沿用,成为“唱门子”讨饭的手段,慢慢发展成“周姑子戏”。“周姑子戏”声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表现怨妇悲戚的情感层面,具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摄人心魄的力量。
在戏曲史上,“周姑子戏”有过重要的影响,在晚明传奇《钵中莲》中就有“山东姑娘腔”的记载,在昆曲《麒麟阁·反牢》和《虹霓关》等剧目中都曾穿插使用过“姑娘腔”声腔。“姑娘腔”与“昆曲”混搭并同台演出现象不断出现,说明在明末清初之时,山东“姑娘腔”已成为具有全国广泛影响力的重要戏曲声腔之一。据考证,“山东姑娘腔”就是“周姑子戏”。“周姑子戏”育化了茂腔、柳腔、扽腔、五音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的古老剧种。 
又一条老街里有一个大池塘,西边支着一盘古老的石碾,那碾盘又厚又大又圆,碾磙溜光剔滑,用花青石打造而成的,再配一副笨拙结实的方形槐木碾架子,架子上凿有两个斜孔,一个在后,一个在前,碾盘正中间还竖有一根固定的圆铁柱,把碾砣牢牢地固定在碾架子中。有关碾的年龄,谁也说不清。多少年来,那盘碾就和老街人朝夕相处,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经历了无数场风霜雨雪。在石碾的身边,发生过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
南昌郊区一个叫昌邑城,又名游塘城的地方,那有一口汉井。我认准这口井里的水曾经洗濯过刘贺的身体和衣物,那些流淌于大汉王朝的泉水冲刷着一位废帝的愤懑、无奈和耻辱,冲刷着朝野间的讥诮、嘲弄和落井下石。他像一只光腚的猴子,在笼子里绝望地狼奔豕突,却无人援手。他任凭那些荒唐的事件刻满肉体,忽然间想放声大笑,只是,无尽的泪珠与井水合成瀑布,进入海昏的泥土。泥土,这是帝王家也是百姓的归处。倚靠着汉井的围墙,我仿佛看见刘贺乘着汉画像砖里一样的马车,辚辚地碾过游塘城凹凸不平的巷道,朝落日的方向而去……
一口口古井,数百年的历史,如今没人说得清它的年岁了。正在井旁的老人们,他一言你一语告诉我这眼古井的久远。石头砌成的井护栏,四四方方,像护卫,呵护井在其间,守着水源不受污染。一块镂空雕的石板在护栏左角边,成为天然地漏。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每家每户的下水道及河滩相沟通,从河滩驳岸边泄水入河。正圆形的井壁,宽敞、透亮,伸头一探,洞里乾坤,有棱有角的青砖错格堆砌勾勒出圆弧样的井壁,这样堆叠的设计,利于水的渗透。
一口口古井静静地坐落在巷道里。古井无言,岁月有痕。深色的青石井栏上有或大或小的窟窿,仿佛老人脸上的岁月痕迹,述说着古井悠久的历史。探头入井,一弯弯藏青井砖砌码得整整齐齐。井里有一汪清澈的井水映入眼帘,平静的水面如同一面平整的镜面,倒映着我微微晃动的头影。
 
 


作者简介:王家年,上海市浦东新区。
 

热文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