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人“轮流养老”是什么习俗?为何现在老人不愿意了?

 关山听风 2021-12-04
我国农村有一种老人的传统养老方式,俗称为“轮流养老”,也就是由多个儿子按规定的时间,轮流赡养年老的父母。
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父母的养老主要由儿子承担,其家产也由儿子继承。女儿嫁出去后,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既没有父母财产的继承权,也不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过去农村有一句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意思是说,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农村父母老了以后,由儿子养老的状况。
过去农村,每个家庭养育的儿子数量不一致,有的只有一个儿子,有的有两个儿子,有的有三个以上的儿子。家里儿子的数量不同,父母老了后养老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轮流养老”的方式,只是过去农村赡养父母的一种常见方式之一。

一、过去农村儿子赡养父母的主要方式

1、一个儿子的家庭
家里只有一个儿子,毫无疑问,赡养父亲的责任也就落在这个儿子身上,无法推卸责任。这其中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至始至终与儿子一起生活,也就是同一个锅子吃饭,没有分家。二是有一些家庭,因为父子或婆媳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无法生活在一起,在父母还能劳动,生活还能自理时,父母与儿子分家,各过各的,到了父母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才与儿子生活在一起,由儿子照顾。
过去农村,这类家庭父母的养老,以第一情况的养老方式最为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和睦之家。
2、两个儿子的家庭
农村有两个儿子的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就变得有点复杂了。在过去农村,这种家庭的父母养老通常有四种方式。
其一,父母一直与其中的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另一个儿子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农村,我国很多农村有父母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的习惯。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看父母与两个儿子的脾气是否相投,有的父母也跟大儿子生活在一起。
其二,父母分开,一人跟一个儿子生活,老人吃穿、生病开支,直到父母百年后事,兄弟一人承担一个。这种情况通常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到了老年时,两个人的感情不太好,无法一起生活,只能一人跟一个儿子,免得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经常吵吵闹闹,也算是眼不见肚不忧吧;二是兄弟要父母分开,一人供养一个。有的人家,虽然兄弟两人一人供养一个,但父母能住在一起,只是吃饭时,各吃各的。而有一些父母,跟了儿子生活后,两位老人就分开了,吃住都不在一起,有的是因为兄弟不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兄弟两个的家跟得太远的大海捞针因。这就是农村老话说“养儿不养两个,老了无家孤单过”。老伴老伴,老来做伴,可这种父母的养老方式就是老来没伴了,老年夫妻,老了还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其三,“轮流养老”。在农村,这种家庭的父母,通常轮流与儿子生活一段时间,主要是根据兄弟两人的约定,常见的是以一年为期,也就是一年轮换一次,比如,今年父母在老大家里,明年就到老二家里,如此反复。也有的是半年一轮换,还有的是三个月一轮换和一个月一轮换。
其四,父母在还能自理的时候,与儿子分开生活,到自己不能自理了才由儿子照顾,这种情况,多是兄弟两人轮流照顾。
在农村,这种两个儿子的父母养老,人们认为第一种是最好的,其次是第四种。最为农村人诟病的,也是最让人感到不讲人性的,就是两个儿子强行把父母分开(父母因感情问题自愿分开的除外),一人养一个。
3、三个儿子以上的家庭
过去农村,三个儿子以上的家庭非常普遍,数量也是最多的。三个儿子以上,包括有兄弟三、四、五、六个等。这种家庭在过去农村,父母养老通常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与小儿子一起生活到终老。过去,农村有俗语说:“爷爷爱头孙,父母爱满崽”,又有俗语说:“疼老大、偏老三,最不受待见的是中间”。其中父母对小儿子“爱”也好,“偏”也罢,其实过去农村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自己年老的后路着想。儿子多的父母,其他儿子陆续结婚后,也就一一分家出去,最后只剩下小儿子,父母与小儿子就再也不分家,而是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也就是说,过去农村大多数儿子多的家庭,父母老了以后都是让小儿子照顾。这种“照顾”并不是“养老”,也就是人老了有个固定落脚的地方,至于“养老”,其他兄弟该承担的经济负担,照样得承担。最后,父母分家时留在的房屋、家具、农具一整套财产都归小儿子所有。
这些财产,在现在人眼里已经算不了什么值钱的东西了,没有人想要。但是,对在过去背景下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算是一笔比较丰厚的财产了,想争都争不到。
第二种方式,“吃轮饭”。农村家庭关系,往往非常复杂,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的家庭兄弟之间的关系,直是剪不断,理还乱。比如说,上面所说的第一种父母养老方式,是古人所设计的,也是农村人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兄长认为父母向着小弟,小弟赚了不少的便宜,在赡养父母方面不“公平”,该出的费用不想出,免得让小弟占“便宜”。而小弟则认为,父母跟自己,明明吃亏的是自己,其他兄弟还说自己占了“便宜”,那自己就不点这个“便宜”,谁想占便宜,就让父母与他们一起生活。于是,小弟就把父母推给其他兄弟。
这样,在兄弟之间,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在舅舅、家族长辈的协调下,为了体现儿子之间的“公平”,就采取“轮流养老”,农村俗称为“轮饭”。也就是说,父母还能够走动的时候,到各兄弟的家里轮流吃饭,父母不能走动的时候,由兄弟家人轮流送饭。通常来说,从长兄开始轮,依次是老二、老三、最后是小弟。有的一个月轮换一次,有的两个月轮换一次,有的三个月轮换一次。最常见的是一个月轮换一次。
对于这种“轮饭”赡养父母的方式,农村民间有俗语说:“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里的“三”是一个数,也就是多个儿子的意思。父母在儿子之间轮流吃饭,这个月在你家,下个月在他家,虽然儿子的家也是父母的家,但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吃饭,也就没有了家的感觉。
第三种方式,父母还能做事时独自生活,不能动了再采取“轮流养老”。有一些父母,不想让兄弟推来推去,也不想看儿子和儿媳的脸色,既不想与儿子一起生活,也不想到儿子家去吃轮饭,只要自己还能煮饭炒菜,就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也就是有一个老伴去世后,依然如此)过自己的生活。至于老了,动不得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当然,这种老人,当生活不能自理时,还得由儿子们轮流照顾。
在过去农村,人们认为父母的这三种养老方式,最好的是第一种,其次是第三种,最不好的就是第二种。

二、为何现在老人却不愿意“轮流养老”?

通过上一节对过去农村养老方式的介绍,读者应该清楚了。在儿子之间“轮流养老”的这种方式,不仅现在的农村老人不愿意,过去的农村老人同样不愿意呀。
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有的儿子多的个别人家(在农村这种人家是少数,但社会影响很大)就是实行“轮饭”的方式赡养老人。村里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轮牛”。“轮牛”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耕牛由生产队统一管理,放牛的任务就放到社员家里。由于一些生产队放牛的工资不高,社员就不愿意放牛。于是,生产队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按三到四户放一头牛的任务分配下来。如果这三到四户人家中,有一户人家愿意长期放牛,问题也就很好解决,其他人家就用不着操心了。如果这三四户人家都不愿意长期放牛,没办法,那这三四户人家只好轮流放这头牛,一户人家放牛一个月,或者数月,或者半年。如此,负责任的人家,放牛时让牛吃得饱的,还专门割青草给牛吃,而不负责任的人家,把牛放出去不久,不管牛是否吃饱,就把牛牵回家关起来,牛圈里也不放一根草。因此,牛到负责任的人家,牛就长膘了,而到不负责任的人家,牛就变瘦了。
用这种事来比喻在儿子家吃“轮饭”的老人,在当时来说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吃“轮饭”的老人在儿子的家中,与生产队轮流看管的耕牛一样,碰到孝顺的儿子,有好饭好菜,碰到不孝顺的儿子,一个月菜里都见不到油星。
因此,在过去的农村,老人并不愿意“轮流养老”,还有一些老人认为这种“轮流养老”,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说明自己的儿子不和睦,不孝顺,把父母当成皮球踢。只是儿子要“轮流养老”,不是自己是否愿意的问题,是一种无奈,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说“崽大不由爷”,其他地方说“儿大不由娘”。
至于现在农村,不是老人是否愿意“轮流养老”的问题,而是更不愿意“轮流养老”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现在农村子女的家相距越来越远。以前,儿子之间的“轮饭”,最远也就在同一个村,也就是多走几步路的问题。而现在的农村子女,近一点的也在县内或省内,远一点地跨了几个省区。人老了不愿意来回奔波。
二是现在农村子女大多外出务工。子女外出务工,自然就不会长期在家里,老人还是独自生活在农村,自己照顾自己, “轮流养老”没有实际意义。
三是人越老越不想离开农村。我国农村老人的乡土意识比较浓厚,都有叶落归根传统思想,人老了也就怕死在外面,因此,不想离开农村,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农村养老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需要有人在家里照顾,这样一个老人至少要拖累一到两个劳动力在家里长期陪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加快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实行农村集中养老,使更多的劳动力得到解放,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显得越来越迫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