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像 韩愈原作,赏琴诗中的绝唱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谈琴》,是唐代赏琴诗中的名篇,由唐代诗人韩愈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七月。 颖师,是当时一位知名的琴僧,有多位诗人曾经向他赠诗。李贺也曾写有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 李贺也曾写有《听颖师琴歌》,形容颖师:“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 韩愈此诗,记录了聆听乐曲的全过程的感受。既刻画了音乐形象,也展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 译文一种,抄录于下: 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 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 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 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苏东坡像 欧阳修与苏轼:韩愈听的是琵琶曲 友人章质夫家有擅长弹奏琵琶的歌妓,曾向苏轼索求歌词。苏轼推拖时间久了,便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作檃括[yǐn guā]为一曲《水调歌头》,聊偿文债。 檃括,原意是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引伸为对原作加以剪裁改写。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冤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水调歌头·檃括》 苏轼在词序中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曾问我:琴诗中哪一首最好? 我答说《听颖师琴诗》。 文忠公说:此诗固然奇丽,然而描写的并非听琴的感受,乃是听琵琶的诗。 苏轼非常认同这一意见,遂改写赠给歌妓,以便弹唱。 楼钥书法 楼钥的坚持:颖师所弹是《广陵散》! 南宋时期,诗人楼钥获赠琴曲《广陵散》古谱,依拍弹奏之后,坚定了对欧阳修、苏轼的论断提出了质疑。他认定《听颖师弹琴》的前十句,形容的必定是琴曲《广陵散》,其他任何曲子都和这种描述不搭。 当然,作为后辈,他也很谦虚:欧阳文忠公认为这是听琵琶的诗,而东坡公遂檃括为琵琶词。“二公皆天人,何敢轻议!然俱非深于琴者也。” 楼钥说两位老前辈不通琴理,想必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 此前,他曾经见过两个《广陵散》琴谱。第一本正声第一拍名《取韩相》,第十三拍名《别姊》,曲调激烈,引人泪下。 他见的第二种版本有五拍,各有名称,第一拍名《井里》。说的正是轵深井里人侠客侠累(聂政)。 嵇康诡称《广陵散》来自神授,其实是不愿世人知道演绎的刺客故事,以免受累。 从这件事也可以得知,广陵散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魏晋时近乎失传。 楼钥得到第三种曲谱名《石函广陵散谱》,计有三十六拍,与前两种大同小异。他认为这是《广陵止息》(《广陵散》别称)的正本。 如今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广陵散》琴谱,出自明代的《神秘曲谱》,计四十五段。 在流传过程中,这一古秘神秘的琴曲,也在不断演进。 一般说来,吵架或者论战,谁声量最大,谁占上风;谁坚持到最后,谁胜利。 欧阳修无视韩愈的诗题,为什么要判定他听到的是琵琶呢?苏轼又附和得如此爽快,想必有其道理。 以欧阳修和苏轼的影响力,和他们论战是占不了上风的。但道理还是应该讲下去。期待着“深于琴者”,为这场跨朝代的纷争作个了断。 楼钥诗附后,可参阅。 抚琴图 叔夜千载人,生也当晋魏。 君卑臣寖强,骎骎司马氏。 幽愤无所泄,舒写向桐梓。 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 规模既弘阔,音节分巨细。 拨剌洎全扶,他曲安有是。 昌黎赠颖师,必为此曲制。 昵昵变轩昂,悲壮见英气。 形容泛丝声,云絮无根蒂。 孤凤出喧啾,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欧苏俱过矣。 余生无他好,嗜此如嗜芰。 清弹五十年,良夜或无寐。 向时几似之,激烈至流涕。 素考韩皋言,神授托奇诡。 别姊取韩相,多用聂政事。 近读清真序,始知石函秘。 贤哉许阿讷,自言家有此。 文君昔宝藏,人亡琴亦废。 荷君重然诺,写谱远相寄。 按拍三十六,大同小有异。 此即名止息,八拍信为赘。 君远未能来,我老从此逝。 何当为君弹,更穷不尽意。 ——楼钥《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