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老照片】-1万-9029- 2013年,大陆最后3个军统特务,隐姓埋名64年后,留下一张合影

 泊木沐 2021-12-04

1946年3月17日,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因飞机失事而身亡,而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国民党内部各大反动派还叫嚣着要将军统解体,取消特务人员。而蒋介石为了让军统局合法化,避免落人口舌,也有意为之,但介于戴笠坚决反对、便把它暂时搁置在旁,没有大动干戈。

图丨戴笠

在戴笠死后,军统局群龙无首,无人当家作主。于是,蒋介石便趁此机会将军统局改换门庭,变成了对外合法的保密局。尽管只是金蝉脱壳,没有改变其军统的本质,但还是因为形式的改变,缩减了其中的大部分人员。后来,又因为时任军统局长擅用私人,排斥原有人员,而使军统局中的人员“大换血”。到1949年4月,随着蒋家集团败逃台湾,情报局也随之彻底分崩离析。

图丨合影

尽管他们从军统局离开的时间不同,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是特务人员的事实。而前前后后从情报局中离开的人有的被俘,有的被迫逃到台湾,然而,却有3名军统人员主动选择留在大陆。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生活了64年后,终于在2013年又重聚,并留下了一张合影。

这些军统人员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大陆?在这64年里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军统女特务——王庆莲

王庆莲是留在大陆的唯一一个女特务。在我们印象当中,女特务大概是那种学富五车,但又低调谦虚,不露声色的女子,因而使她们能够逃过人群的关注。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928年,王庆莲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内,父亲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整日辛苦劳作才得以姑且维持家中的生计,但后来父亲的意外去世,给了这个家庭带来了双重打击,他们除了要承担失去了亲人的痛苦,还要面临着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的惨状。因此,迫于贫瘠的家庭经济的限制,使得王庆莲只读到小学便辍学了。

图丨王庆莲(左)

直到后来,为了扩展军统局的特务工作,军统局内部急需培养大量的特务人员。因此,军统局派遣内部人员前往全国各地招揽人员。也正是由于军统派人来到王庆莲家里这边招人,才让这个家庭有了一丝转机。在王庆莲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即就给王庆莲报上了名。令王庆莲万万没想到的是,只凭借着小学的学历,王庆莲竟然通过了考试。

起初,由于王庆莲识字不多,但好在手脚勤快,王庆莲便被安排在厂子里做些打印工作,后来,恰好碰上军统缺几个译电员,又加上王庆莲出了名地吃苦耐劳,于是她就被调到军统里成为了一名译电员。但在当时译电文对于王庆莲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好在介于她是戴笠的同乡,加上戴笠对于“同乡人”有一种“护短”的行事习惯。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戴笠也给予王庆莲许多关照,甚至还专门派人带她,让她能够更快地上手。

图丨王庆莲

随着日复一日的积累,以至于后来王庆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独当一面,在抗日战争期间,破译了几乎上千种密码,为抗击日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介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在解放战争时期,她为国民党破译的有关中共内部机密文件的译文,也让不少共产党员因此而落入国民党手中。

尽管王庆莲不想这样,但一想到家中的老小还等着她的工资来养活,王庆莲便也只好咬咬牙违心继续干下去。就这样忍气吞声一直到了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撤离大陆,慌忙逃离海外。而当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同事们大多都怕被当作俘虏抓走,于是大都争先恐后地带着一家跟随蒋介石的脚步,拖家带口地逃往台湾。但王庆莲考虑到年事已高的母亲无人照顾,就直接把逃离台湾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里。

图丨王庆莲

然而,毕竟是头上戴过军统女特务的帽子的人,这无疑注定了王庆莲的日子不会太好过。留在大陆的王庆莲,在特殊时期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压和批判,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几年,终于要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邻居的白眼、无故排挤又常常让王庆莲感到无所适从。

政府人员了解到王庆莲的情况后,还专门派人来对王庆莲做疏导工作,发放一些津贴,并且还给她提供了一份粮食局的工作。在政府的帮扶下,王庆莲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俗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与邻里相处多年后,邻居们也逐渐放下了对王庆莲的戒备和偏见。王庆莲再也没有像之前一样觉得抬不起头,而是像平常人一样享受着生活的馈赠。

军统头子戴笠的小跟班——戴以谦

戴以谦是留在大陆的男特务中的其中一个。他虽然也服务于军统,但他与王庆莲的工作性质却是大相径庭。戴以谦是戴笠的“小跟班”,无论戴笠走到哪里,都会把这个小跟班带上,还会让他经手大量的密报,有时甚至还会委托他处理日本特务。

而戴笠可并非一般的人,作为“蒋介石的佩剑”,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要除掉哪个人,戴笠就会为此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戴笠也因此而树敌无数,无数眼睛都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所以戴笠在日常行事中非常小心谨慎和多疑,能得到他的信任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图丨戴以谦(右)

但戴以谦却能几乎与戴笠形影不离,不仅帮戴笠处理日常琐事,还能掌握各种一手密报。戴以谦和戴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还得从1943年戴笠的一次视察说起。当时,戴以谦是江西铅山办事处的一位普通接待员,那天好巧不巧,刚好负责接待远道而来视察的戴笠。但戴笠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只是因为听见了他的铅山口音而甚感亲切,就与他多攀谈了几句,说:“你这个小娃娃,在这里做什么?”戴以谦回答道:“我在这里工作。”

可能戴以谦也没有想到,仅此一面之缘,就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距这次相见不久,戴以谦就接到上级通知说:“戴老板安排你去安徽的特务班学习进修,你赶紧准备准备就去吧。”而当时才刚刚18岁的戴以谦丝毫没有犹豫就接受了指派,年幼的他可能还窃喜于得到了大人物的提拔,还不知道未来等待着他的是腥风血雨。

图丨戴以谦

在戴以谦顺利完成了进修班的学习之后,就被调到戴笠身边担任机要参谋,他灵活机敏的办事能力迅速获得了戴笠的赏识,于是戴笠便整日将他带在身边,帮他处理大事小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戴笠在乘坐飞机时遇上了极端天气,飞机一下子撞在了一座小山上,戴笠也因此而殒命。

而戴笠在生前树敌无数,他的突然离世使他身后的“小跟班”几乎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戴笠的“亲信”,戴以谦也未曾幸免于难。为了寻找“庇护伞”,戴以谦便投奔了时任华北“剿总司令”员傅作义,跟在傅作义的手下,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图丨傅作义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戴以谦便隐姓埋名回到自己的江西老家务农。本以为会这样平平淡淡过此生,但没想到,在1958年时,戴以谦曾经的军统身份被暴露,接踵而来的便是被当场逮捕入狱。面对法庭的审判,戴以谦对曾经的错误供认不讳,坦然接受应受的处罚。但也因此,戴以谦的妻子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选择与他离婚,只留下儿子与他相依为命。

为了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戴以谦做了五年的监狱,接受劳动改造了20年。当他再回老家时,已是满头白发,无依无靠。于是,为了照顾这位积极改过的老人,中央政府不计前嫌将其接到了养老院内,派专人照顾,这次使他得以安享晚年生活。

图丨养老院前合照

军统的技术人员——祝仁波

相较于戴以谦“恶贯满盈”的黑历史,祝仁波倒像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1922年,祝仁波出生于当时军阀混战最为严重的魔都上海,本该幸福的长大,但父母却在他年幼的时候双双亡故,只剩下姐姐和他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直到姐姐结婚后,在姐夫陈一白的帮扶下,生活才渐渐有些起色。1935年,由于姐夫陈一白在浙江警官学校担任无线电训练教官,就顺势也把他接过来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

图丨祝仁波

但因为祝仁波当初只念到了小学,狭窄的知识面让他在学习无线电的专业技术的每一步非常困难。但祝仁波不想给姐夫丢人,他更不想失去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祝仁波每天起早贪黑学习物理,微积分和英语等学科,努力把他的知识缺口补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下,祝仁波终于迎头赶了上来,也没有枉费姐姐,姐夫的一番苦心。在警官学院学成之后,祝仁波便顺理成章地到了军统负责发报机的维修工作。

图丨发报机

但祝仁波与那二人不同的是,他时常也要奔赴前线,用生命来保护发报机的安全,以防信息的泄露。有时为了能够快速修好发报机,使它迅速恢复信号,即使置身于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之中,也完全顾不得自己的安危。虽未扛枪打仗,但扛着发报机跟着队伍东奔西走是常有的事,在战场上负伤而归也是祝仁波的家常便饭。

图丨蒋介石

在蒋家集团倾覆之后,祝仁波完全有机会跟随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机务人员一同逃到台湾,可是他没有,基于对大陆土地的热爱和不舍,他选择留了下来。如果抛开政治立场不谈,那么祝仁波其实也只是一个兢兢业业的高级技术工人,但错就错在了,他跟随了蒋家集团,为其助纣为虐,因此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祝仁波便坦然接受了法律的制裁,即便是锒铛入狱数十载,他也不曾后悔过曾经,只是为曾经的过错而愧疚。此时的祝仁波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他的妻子也因无法承受舆论的压力,而选择离开了他。经过数十年的劳动思想改造,直到1980年,祝仁波才重新恢复自由。

图丨劳改中的犯人

随后,在政府的帮扶下,祝仁波定居在浙江宁海的一个村庄中,他也凭借着往年的技术,成为了一名机修工人。每当街坊邻里有什么东西坏了,第一时间便想到找祝仁波来修,祝仁波也因为这个好手艺在街坊四邻里广受好评。老则老矣,但对于机器的爱却与增无减。只不过这次,相较于以前,接下来的技术实施不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伤害,而是造福邻里。

图丨祝仁波

三人齐聚,合影留念

2013年,知晓往事的几名志愿者分别到访他们家里,提出要让他们三个昔时的同僚见一面的想法。得知彼此能有相见的机会后,他们三人都很激动,非常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终于在10月的一天里,三人从各自的家里远道而来,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条件不允许他们健步如飞,所以只能迈着小步子缓缓走到集合地点。但此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彼此了。

图丨三人合影

当这三个老人全都到达后,他们彼此会心的一笑。因为实在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彼此,即便他们从未见过面,但他们的经历却大抵相同。

身处动荡的社会,时代不容许人们去做自由的选择,一切几乎都是命运使然。因此,不管当初政治立场有何不同,只要是为国家建设奉献过一份力的,都值得“英雄”儿子相称。正如周总理所说,“国家不在乎你的过去,只在乎你的现在和未来。”不管曾经是否犯过错,犯过何等错,三位老人后来对于国家的贡献总是不容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