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惠王问庄子:“何以养年?”庄子答:“弃...

 广东弘德教育 2021-12-04
魏惠王问庄子:“何以养年?”

庄子答:“弃知。”

“弃知?”惠王迷茫了,“众人皆在求知,无知何以养年?”

庄子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岂不荒唐吗?”

惠王思忖一时,竖起拇指,“先生所言成理。除弃知之外,还有何方?”

“弃善恶。”

“这……”惠王迷惑了,“弃恶倒是可解,弃善从何说起?”

“福祸相倚,善恶相随,无善则无恶,若不弃善,何以弃恶?”

惠王恍然有悟,倾身向前,“还有否?”

“顺天之道,应人之命,是谓天人合一。”

惠王又吸一口长气,眼中冒光:“如何方能做到顺天之道,应人之命呢?”

“大王可曾见过庖丁解牛吗?”

“寡人不忍见血,是以远离庖厨。”

“庄周昔年游历于赵,亲见庖丁解牛。那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踏,膝之所抵,刀之所向,牛之所解,莫不合于节奏,中于音律,就好像他是在循着《桑林》《经首》的优美旋律起舞似的。”

“神技呀!”惠王赞道,“他是如何达到这般境界的呢?”

“庄周也是这般问他,那庖丁应道:'无他,合于道而已。

在下初解牛时,所见皆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及至今日,在下只以神遇,不以目视。解牛之时,在下循依天理,避实就虚,切中肯綮,凭直觉所向披靡。

良庖一年一换刀,因为他是割的;庸庖一月一换刀,因为他是砍的。

在下之刀已十九年矣,解牛数千,刀刃仍如刚刚磨过一般。为什么呢?骨节有间,刃却无厚;以无厚入有间,在下就悠然自得、游刃有余了。

不过,即便如此,每逢筋骨交错处,在下仍要全神贯注,小心动刀,待关节自解,牛体如土委地,在下方才嘘出一口气,提刀起立,举目四顾,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矣。’”

庄周一席话讲完,惠王连叫数声:“痛快,痛快!”

一、弃知;

二、弃善恶;

三、顺天之道,应人之命。

庄子的这三个步骤,引领惠王从世俗凡事去往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常常感到困扰,不是因为一无所知,而是知道了不少。但正因知道了不少,才难以决策,陷入两难。如此说来,还不如“弃知”,放空自我,静观心之所向。

关于善恶,庄子之解堪称绝妙。善恶相随,无善则无恶。

世间万物均为平衡的存在:黑与白、冷与热、晴与阴、善与恶。

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所谓“弃善恶”,想必是告诉我们不要用自我的标准去评判,客观看待它的存在。一个人的善,可能对另一个人是恶;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而《庖丁解牛》,每每读之,都有不同的收获。

今日所思,当解决一个问题时,无论是“割”还是“砍”,都对刀造成损害。可以理解为: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会带来“反噬”。

而庖丁的刀十九年未换,皆因其悟透了“骨节有间,刃却无厚;以无厚入有间,在下就悠然自得、游刃有余”。

任何事物有其规律可循。逆行必阻,强行必伤,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悠然自得,事半功倍。

按这三步,不说达到圣人的“天人合一”吧,不至庸人自扰,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