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民封侯开先河 建安风骨扬美名

 mengyu4613 2021-12-04
图片
家乡如我们的母亲,
是她用一草一木
哺育了我们成长.
图片

平民封侯开先河 建安风骨扬美名之二

作者:胡一平





01

图片

           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以后,到了西汉初期,学术

      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浮烟山又一

      次成为经学研究的传承重地,出现了胡毋生、公孙弘等

      著名学者。公孙弘出身贫寒,早年屡遭波折,直到四十

      余岁时,还在浮烟山上一边牧猪,一边发奋读书,终于

      以超群的智慧才华成为儒家齐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儒

      家燕赵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齐名。


02

图片

    仕途上,公孙弘两度拜为朝廷博士,七十岁时才进京做官,七十六岁便成为朝廷丞相,辅佐汉武帝成就了文治武功。此举打破了汉朝立国以来,只有功臣贵族方可担任的丞相职务,成为平民拜相第一人,成语中的“布衣封侯,平民拜相”,便是指公孙弘而言。


03

图片

    在丞相任上,他继承诸子百家遗志,修补焚书坑儒创伤,抢救流离散失典籍,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朝野献书热潮,建立起了由政府和皇宫分别设立的藏书机构,为后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更珍惜人才,设立太学,首招五十名博士弟子员,编著教材,全面培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官办大学的先河。董仲舒上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汉武帝欣然采纳,又是丞相公孙弘具体领导实施,全力推行,并且加以修正完善,从而构建起了连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指导思想体系。


04

图片

    在此期间,他还忠心辅佐汉武帝,举贤才、尊儒术、办教育、击匈奴、通西域,开源节流,承前启后。在生活作风上,他更是克己奉公,虽然贵为丞相,却始终布衣布被,淡饭粗食,所得俸禄大多资助了学子宾客,以致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两袖清风,去世于任上,堪称封建官吏的清廉楷模。


05

图片

    公孙弘在京城长安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又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准,遗体千里迢迢的运回家乡,安葬于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浮烟山麓东侧。由于墓葬规格很高,故封土高大,俨然一座突兀的山丘,并植以青松翠柏,景象雄浑壮观,为浮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图片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运送公孙弘棺木的时候,全是用人抬着,可见运送的队伍相当庞大。吊着棺木的,是熟铁打就的链条,经过了几千里路的奔波,到了浮烟山麓的时候,链条突然断裂,于是便在链条断裂的地方下葬。令人惊奇的事,链条断裂的地方,也恰恰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07

图片

    古文化中,人们将天上的三台之星象征为朝廷里的三公,而丞相又是三公之首,因此,公孙弘墓称之为“麓台”。从此,麓台一名便被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后来,著名的麓台书院之名,便由此而来。东汉末年,这里属于北海国领地,著名学者孔融任北海相国,文人徐干也在这里教书授徒。标注史书的建安七子中,北海便具其二。后来,弥衡等专程来访,还有郑玄大师的经学研究等等,致使潍坊大地上精英荟萃,人才济济。


08

图片

    当年,这些古代的文化精英们经常汇集于浮烟山麓,在观赏美景的时候,祭奠公孙弘这位逝去的大师,同时针研时弊,著书立说,或含蓄委婉赋诗抒情,或锋芒毕露慷慨悲歌,形成了影响当代、启迪后世的建安风骨。尤其在教育上,孔融更是不遗余力,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在管辖的所有乡村中,都建立起了学校,形成了乡有庠、村有序的教学网络,力度之大绝无仅有。使潍坊的教育事业一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时的浮烟山麓,便成为重要教育基地之一。

作者简介


胡一平(1953~2021),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曾任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青年作协顾问,原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潍坊新世纪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总编,原山东潍坊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学会副主席等职务。

图片

朗诵者简介


刘学峰,网名雪峰,山东潍坊市人,喜欢主持、朗诵、唱歌。愿用文字和声音传播正能量,抒发情感,结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是多家平台朗诵主播。
图片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