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才明白,提高正气要做对这三件事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会深有体会,在同一个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被传染了,有的人没被传染,有的人好了,有的人却不辛去世了,我们都知道,这个个人体质有关,也说是常说的抵抗力,抵抗力好,生病就少,抵抗力差,就更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而生病。 这种“抵抗力”,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抵抗力好也就是正气强大,抵抗力不佳,就是正气虚弱。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调和充沛均匀,那么病邪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不至生病。那到底什么是正气呢,你可以理解为人体免疫力,但又远远不止是免疫力这么简单,免疫力只是正气的重要方面。正气是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关键,也是抗病能力产生的基础。人体的机能活动的场所以脏腑为主,而脏腑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功能活动主要产生了气血,气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的相互联系以及和其它组织器官的关联、还有气血的运行又以经络为路径。从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产生正气。正气旺盛则抗病能力强。而邪气,则可以理解为病毒、细菌、真菌、粉尘等等所有原本不属于我们自己体内的东西。当然这是来源于体外,咱们自己体内也能长邪气。比如,喜怒无常、饮食无度等等都能助长邪气。而正气也可以从体外得到支援,包括太阳光、饮食等等都是。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能够在人体内存在,必然有身体亏虚的一方面,也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影响。 就比如说当一个人经常上火时,必定有阴虚阴液亏损的内因;或者说一个人经常湿气重,必定有阳气虚脾胃亏虚的内因。 道理在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经常产生上火的现象;如果脾胃虚、阳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导致湿邪反复发作等,所以有时候降火的根本并不是清热而在于滋阴,祛湿的重点在于健脾胃,这是治病求本,固护正气的思维。 那么如何判定我们的正气是否虚弱,比如说我们啥事都不想干,做一点事就感到疲惫,整天无精打采,一点小伤半天都好不了还容易感染。动不动就拉肚子或者便秘,皮肤差,爱脱发,动不动就出汗,或者一运动就大汗淋漓,比其他人怕冷,稍微降低点温度,就容易生病,或者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一旦放松下来就容易生病。这都是正气虚弱的表现。, 所谓“阳气不足百病生”,当一个人阳气不足时,体内的五脏六腑就会缺正常运转的动力,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便会随之直线下降,各种疾病也就会自然而然更易发生。所以,我们要让正气长足,关键在于激活阳气,调理脏器。 1、扶正祛邪的第一步,就是养护阳气 而调养阳气,首先要杜绝做损伤阳气的事情。如果继续损伤阳气,那么怎么补都是没有效果的。我们先要做到正常的吃喝拉撒睡,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能做到的有几个?不要熬夜,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度吃寒凉之物,也不要过度节食等等,接下来就是补阳气,最简单的就是晒太阳,早睡早起,坚持做一些运动,但不要太剧烈,比如说太极拳站桩,八段锦都是比较公认的,可以提升正气的运动以及功法。晚上睡觉前也可以多泡泡脚在入睡等等。 2.固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属土。在自然界,土生万物;所以说我们人体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脾土的作用。是脾每天孜孜不倦地把饮食中的“水谷之精微”转输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去滋养我们的身体。脾胃滋养和控制我们身体的力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气”。脾胃健康的人,中气自然足,一举一动虎虎有气,说起话来也响亮而自信,这就是“中气十足”。 只有脾胃功能好,吸收才好,才能把食物里的营养转化为能量!也更容易调理一些。其实我们视频或文章中很多都在讲调脾胃,补阳气的具体方法和实操,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需要的内容观看。 3.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是最困扰的因素,即有所愤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是最容易导致正气不存内的因素。 我们要做到的是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而养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不显露以养元气,祛惰性以养志气! 真正弄懂《黄帝内经的智慧》,知其然之气所以然,你才会对养生有全新的理解,不能盲目跟从,中医的大智慧不仅是让我们对人体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是重塑了我们的三观,让我们慢慢发现生命的真相,我就是这样一步步爱上中医的智慧,让我不再那么恐惧生病,纠正了我的生活态度,心慢慢趋于平静。 徐文兵新书黄帝内经的智慧(养生之道,归根结底是养心) 举报 评论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