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先生与窗外文学社

 窗外文学好作文 2021-12-04

冯骥才先生与窗外文学

 

不需百度,但凡喝过些墨水的都知道冯骥才先生,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因为多才多艺,造诣颇深,影响太大,所以头衔也很多,什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等等,著作等身,荣誉等身。其实,冯先生是不屑于这些虚名的,有些是工作的需要,有些是身不由己。罢了,这里只聊聊冯先生对我们窗外文学社的关怀吧。

窗外文学社创建于1985年,创始人是罗光国老师,创立之初,就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关心窗外的诸多文学前辈中,冯先生给予的支持是最多的,最坚定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革结束不久,改革开放东风才起,思想观念新旧交织,但人们对新生活、新思想、新文学的渴望是急迫的,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主要渠道就是纸质作品,一个作家若写出了好小说,立马洛阳纸贵,一书难求。那真是作家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画家、书法家都成了配角,只是给作家的书插个图,题个字,成了作家的附庸了。所以,作家在人们心里,特别是在学生的心里,那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崇拜得不得了。冯骥才先生就是学生崇拜的作家之一。冯先生在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他写的《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等小说都深深震撼了读者——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原来文章可以这么写。

三中的文学社起初是叫“小荷”(含义不言自明),后来教育改革鼓点正密,素质教育萌芽生长,创始团队决定为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起名“窗外文学”文学社自然应有个社员发表作品的园地,于是准备出版文学报纸。报头题字可是这块阵地的大旗,是报纸的门脸,是文学社的灵魂,谁来题字好呢?自然是名气越大越好了,可名气大的作家会看得上这名不见经传的学生文学社团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那个时代人都单纯,就从杂志上搜寻作家的联系方式,写了好多信发出去(反正八分钱的邮票也不贵),然后就怀揣着希望等啊等,终于,陆陆续续接到了许多回信,但大多数作家可能是谦虚吧,只是用钢笔写了些祝贺鼓励的话,用在报头的题字还是没有合适的。正当大家灰心失望的时候,一封挂号信来了,牛皮纸,大号信封,希望的火苗又丝丝吐出信子,老师们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沿边划开,抽出来,竟是对折的宣纸,展开来,“窗外文学”几个大字赫然在眼前,下面还有落款“冯骥才题”。

“作家冯骥才给我们题字了!”喜悦在师生中传递着,温暖了整个校园,激励了一代代窗外人。

后来,散发着油墨香的《窗外文学》报一印出来,我们就给冯先生寄一份。冯先生在百忙中,也回信指点一二。先生的回信,总是能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而其中的教诲,却往往没有能够深刻领悟,实在是遗憾。

前两天,在一个公众号里看到对冯先生的一次采访实录,标题是《历史需要反思,但我们做得不够》,(如今旗帜鲜明地反思文革的还真不多了,先生是能够认真思考的极少数),忽然莫名兴奋起来,原来先生是我们队伍里的,崇拜之外,又多了几分亲近,匆匆行文以表敬仰和感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