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大名县古城(五代都城)

 道就是爱 2021-12-04

大名府故城

时称五鹿,是历史上的五鹿城,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贵乡郡改隋武阳郡。

大业四年(608年),隋武阳郡永济渠开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人口13万。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十月,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

天宝元年至至德元年(742年-756年),魏州人口增至110万。

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合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其下辖贝、博、魏、卫、相、磁、洺7个州。

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

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

唐中和元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40千米。

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

后周,郭威在罗城中增筑皇城。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罗城扩建为东京(开封)的陪都,时称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千米,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千米,城南有顺预门、省风门、展义门3个城门,城东有东安门1个城门,西城有西安门1个城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大齐。

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整个城池圮于洪水被尘封;而后,大名府迁修于艾家口。

遗址特点

大名府故城,位于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3个村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位置,城址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千米,外城周长243千米,有罗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南北对称状,东北、东南两角成规整残缺一角,西北西南不规则,为防御需要而专门设置,南、北两面明显外突,是唐末乐彦祯展拓,前、后东门口村经旧城大街村西至铁窗口、沙堤村的中间部位是较规整的方形,是唐朝里坊制度约束下的魏州城,旧城大街村地势较高,是宫城的位置;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铁窗口村4个村庄为原大名府府城的4个大门,狄仁杰祠堂碑在城内,碑北侧为一莲池,古城墙自孔庄村至南门口村之间,为东行向,南门口村东有一小河道,是漳河道,前身是北宋金元时期的御河;铁窗口村是上水关,北门口村是下水关;铁窗口村东南村东南地表保存一段城墙高6-7米、宽15-17米,长约140米,保存较好;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者约180米,高6-7米,宽4-10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高约4-5米,宽约10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这几段城墙都为夯土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