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寄遥怜人似玉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诗歌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宋]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注释
  1. 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也称步韵。世传次韵始于 白居易 、 元稹 ,称“元和体”。 唐 元稹 《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原注:“ 乐天 曾寄予千字律诗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
  2. 杖藜: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3. 还来:归来,回来。
  4. 前时:从前,以前。宋 晏几道 《踏莎行》词:“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欢犹计前时共。” 
  5. 沉吟:谓深深的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6. 却望:回头远看。 唐 杜甫 《暂如临邑率尔成兴》诗:“暂游阻词伯,却望怀 青关 。” 唐 卢纶 《长安春望》诗:“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7. 柴荆:指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唐 白居易《秋游原上》诗:“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也借指村舍。
意译
又看到江边的那几树梅花,就让我惆怅不已。拄着拐杖,我从它旁边经过,又忍不住转了回来。
先前,它被大雪压住,淹没在积雪之中,根本找不到。雪过天晴,月光照耀之下,它却像先前一样绽放。
看到梅花,就想起了你。就折一枝梅花,想要寄给你。你本是像玉一样的人,却遭遇了这么多劫难。
我沉浸在对你的深深思念中,不知不觉到了黄昏。太阳西落,寒鸦飞起。我回头遥望远处的村落,独自归去。
赏析
“次韵”是古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称为“步韵”,常用于朋友之间的酬唱。结合诗歌第五句中“折寄遥怜人似玉”句,可知这首诗当是诗人收到远方朋友的诗之后的应答之作。“书事”就是“写事”,从全诗来看,就是写自己雪后寻梅而后睹物思人之事。

此诗开门见山,直言自己“惆怅”,毫不遮掩,可见惆怅之情甚浓。而为何惆怅却并未明说。从字面上理解,应是“江头几树梅”使诗人惆怅。诗中三四句描写梅花,“前时雪压无寻处”一言雪之大,直将梅花淹没,使之不可寻觅,暗示着梅花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以此反衬梅花的坚贞;二言梅之白,梅花与雪花不可分辨,正面衬托梅花洁白。“昨夜月明依旧开”则使人觉着似乎这几树梅花曾被摧残,但一旦明月升起,就再次绽放。梅花、雪、月,皆洁白之物,交相辉映,则是烘托梅之高洁。

见此梅花,忆彼友朋,诗人便忍不住攀着几枝,准备寄给远方的朋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折物相赠是亲朋之间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而此时,诗人想要传达的怕不仅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有对朋友的安慰。梅花向月,表其忠心;君子如玉,言其温润。而这样一个佳人,却让诗人哀“怜”。

在下一句中,诗人直言“相思应恨劫成灰”。“劫灰”本是佛教用语,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后因谓战乱或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或灰烬。“应”意“会”,此句意为,想起朋友,就会愤恨朋友所遭的劫难。再联系“惆怅“句,便不难理解诗人为何对着几树梅花惆怅不已了。他的朋友,也正是拥有像梅花一样的坚贞、高洁的品质,但却遭遇劫难;而诗人踏雪寻梅,却发现大雪压枝,与友人遭遇之无情何似!凌寒怒放,又与友人之不屈何似!睹物思人,也难怪在雪后难行的情况下诗人仍然住着拐杖在梅花之前徘徊不去。若注意到此处,自然能够理解诗人的“惆怅”乃是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心。

诗人为朋友之事而伤心销魂,沉吟不已,不知不觉便到了日落时分,寒鸦飞起回巢,才惊醒了沉浸在思念担忧之中的诗人,落日、寒鸦,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也表现出诗人徘徊时间之长和惆怅之深。但诗人与朋友相隔天涯,只能托物传情,寄诗表意,却不能相伴以疏解友人寂寞。说自己独自归,实际是在说朋友独居天涯,情谊深厚,将彼情作己情了。
 
杨枫教语文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公众号 ID:yidiande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