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文公“谲而不正”?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欺诈;“不正”,就是“歪”的意思。第一次听懂这句话时,我先是愣了一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晋文公并不是“谲而不正”的人。可孔子这样评价晋文公肯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从对齐桓公的“正而不谲”的评价来看,孔子确实评价得很好。学习过《齐太公世家》后,我所了解的齐桓公的确如孔子的评价一样。虽然齐桓公想称霸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不会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不计前嫌地任用贤人,一点一点、脚踏实地地为称霸做准备。即使称霸后,他也没有沉浸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接着修明政治。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十分在意“礼”,而齐桓公恰恰就是属于那种即使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也要遵守礼节的人。可能是这一点让孔子更加认可齐桓公了吧。

孔子给晋文公的评价与齐桓公正好相反。“谲而不正”说的是晋文公很诡诈。而在我的印象中,晋文公并没有什么诡诈之处。看到他在外游历了19年,我甚至还很可怜他。但是一些小细节使我有了不同的认识。

在重耳游历各国至齐国时,受到齐桓公的礼遇。齐桓公去世之后,重耳在那里碰到了竖刀等人内乱,暂时走不了,甚至差点放弃了称霸的志向。好在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是一个很希望自己丈夫能有所成就的人,最后她联合晋文公的两个贤士,把晋文公“丢出了”齐国。这件事中,晋文公是一个信念并不是那么坚定的人,被“安宁”和“荣华富贵”所吸引。但是这样孔子就可以说他是“谲而不正”了吗?

当然不是。仅仅从这件事来看,晋文公不是“谲而不正”的。

《史记》晋世家里,唯一一处记载关于孔子和晋文公的是“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当时的晋文公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诸侯们更加信任自己,所以就“召”周襄王到黄河北面与他们会盟。但是,以“礼”的角度来看,“诸侯无召王”,作为“诸侯”的晋文公,是不可以“让”周襄王到什么地方干什么的。这因为才是遵循“礼”的孔子最反感的。

所以,现在我认为孔子不过是因“晋文公不守礼节”所以对他的印象很不好,在加上之前,晋文公的故事和他“强人所难”的做法,孔子才会因此有了一点偏见,从而用这种“偏见”看待晋文公所做的其他事。最后,又将他和齐桓公一对比——一个是即使知道早就礼崩乐坏了,但仍遵守礼节,甚至大方地将地盘送给送他回齐国的燕国的齐桓公,一个是不仅用极端的方式去逼人出山为他所用,还“命令”周襄王去狩猎的晋文公。显而易见,孔子会更喜欢齐桓公。那么,晋文公也就“顺其自然”地落得了一个“谲而不正”的评价了。

齐桓公:一个没真正活过的孩子

齐桓公的一生

齐桓公:成在用人,败亦在用人

齐桓公称霸之路

夏桀、商纣、周幽是昏君吗

夏商西周灭亡之异同

论先秦三朝之覆灭

夏商西周灭亡之教训

夏商周:失民心者失天下

孔子:可怜的智者

司马迁:千年不朽的史圣

司马迁:一颗赤诚之心

论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司马迁:自我实现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