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来的天下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少时,重耳便喜爱结交贤士,这些人为他后来的称霸尊定了一些基础。可是重耳在登基前,晋国特别的乱,因此,重耳逃亡在外。

重耳的那一段经历与孔子是非常的相像的。记得在《孔子世家第七》中说过,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希望能有一个地方重用他。重耳虽然是“周游列国”,但是他的目的却全然不同,他仅仅为了逃避追杀。简单来说,就是逃命。可重耳的这段历程可能还是触动了后来的孔子,所以孔子可能有意地去了解了重耳这一位人,却发现了某些破绽,由此孔子果断地给了他一个评价——“谲而不正”。

的确,正是周游列国的经历使重耳慢慢地一点点长见识,长经验,摸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险恶,他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诡诈。他把自己所积累的这些“经验”转化为称霸的手段,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重耳六十二岁才上任。开始,晋文公也同齐桓公一样,修明政教,施惠百姓。但在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使用诡诈手段。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渐渐安定了下来。

晋文公在位五年时,想要去攻打曹国,可是去曹国一定要经过卫国,于是晋文公向卫国借条路。这种情况,卫国人怎么可能答应,假道灭虢的例子还血淋淋地杵在面前,他们不会再让历史演出一部同样的闹剧,万一自己的国家也被打了呢?!晋文公肯定也很是不满,他换了条路走,不仅袭击了曹国,还攻打了卫国。

不久,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很是着急,于是向晋国求助。这下,晋文公可愁了。晋文公当然愿意救助宋国,可这么一来,他必定要攻打楚国了。楚国在晋文公四处流亡的时候厚待了他,最后还厚送了重耳。这样的恩,不管是处于个人私情还是考虑国家形象,晋文公都必须要报。同样,他也无法放弃救宋,毕竟宋国也曾经有德于晋。可怜的晋文公两面为难,一时竟下不了决定。这是,晋国的大夫先轸(少时结交的贤士)给了他一个建议:把曹伯抓起来,并分曹、卫的土地给宋国,如此楚国便急着救曹国、卫国而放弃攻打宋国了。这个建议简直与晋文公“谲而不正”的气质是完全相符的。由此,楚成王便带兵回国了。

晋文公的谲在“退避三舍”的故事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楚国与晋国曾定立盟约,楚成王虽然退兵,但楚国大奖子玉怒了,坚持攻打晋国。子玉出并,晋却退了。军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晋文公:“为何退?”晋文公回答道:“在楚国立定的盟约,现在也不能违背啊!”晋文公表面这么说,其实他是有些怕打不过楚军,所以才如此。他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其他国家联军到来,再一举攻破楚军。所谓的盟约,遵守不遵守,看来是要看嘴皮子功夫的。

虽说晋文公是春秋霸主中唯一一个被周王室承认的霸主,可他所使用的手段却无比诡诈。史书中记载的是:“周襄王狩与河阳。”事实竟完全不同,只是史书中有意掩盖了真相。应为:“晋文公召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也就是说,晋侯把周天子喊到了河阳。本应是晋文公见周天子,事实却反了过来。晋文公借了周天子提升自己的威望,他霸主的位置以此得到肯定。这岂不是利用狐假虎威的手段骗取江山吗?!

齐桓公:一个没真正活过的孩子

齐桓公的一生

齐桓公:成在用人,败亦在用人

齐桓公称霸之路

夏桀、商纣、周幽是昏君吗

夏商西周灭亡之异同

论先秦三朝之覆灭

夏商西周灭亡之教训

夏商周:失民心者失天下

孔子:可怜的智者

司马迁:千年不朽的史圣

司马迁:一颗赤诚之心

论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司马迁:自我实现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