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与楚庄王,都是春秋五霸之一,两国又都是被中原视为蛮夷。那么两个人的称霸有何异同呢? 楚国多次想要问鼎中原,但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城濮之战,楚国更是大伤元气。楚庄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家之间战云密布,权臣之间私斗不断,国家内忧外患。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年轻的君主并没有着急上手。他三年不问国政,以迷惑那些蠢蠢欲动的权臣。等到时机一到,他立马开始行动,先是扫清了内部的威胁,紧接着,他一举北下,攻灭多个国家,矛头直指中原腹地。但是楚庄王的这些军事行动并没有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强大的诸侯对他更加厌恶,弱小的诸侯对他则是更加恐惧,中原诸侯因此联合对抗楚国。 而秦国则又是不同。秦穆公上一代君主成公死后,他的儿子七人无一人得立。穆公作为他的弟弟,反倒登上了王位。重要的是成公子七人,无一人想反。 穆公刚上位便率军亲征,这一点倒是和楚庄王很像。我把这理解为“建立威信”。一个年轻的君主,如果无法服众,那他的统治生涯将会变得十分糟糕,以后再想站稳脚跟就难了。所以这两位年轻的君主都是在合适的时候率军亲征,在国内树立威信。 接着,秦穆公便与晋献公的大女儿成婚,和当时强大的晋国拉上了关系。楚庄王则又是不同。楚国与当时的中原诸国的关系十分之差。而秦国这一点则做得很好,同样被称为“蛮夷”,但秦国很快就得到了中原诸侯的认可及信任。 当时的秦国需要人才。有一点我十分好奇,秦国为何没有出现人才,而其他国家的人才大批的流失到秦国来了。抛开这个问题不谈,穆公的用人方面绝对没有问题,连戎王派来的使者,穆公都花费了不少精力把他留下。 当时楚庄王在洛阳城外阅兵时,周王室十分恐慌,还派来了使者慰问楚国军队。当楚庄王问九鼎几何重之时,周使者那一番话使楚庄王乃至楚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始的庄王和前几代君王一样,他们对强大、对称霸有一定的理解误差。称霸要的不只是你的军事力量。还要你用德行去让别人心悦诚服。秦助晋两次,换来的是两次背约——穆公不会趁人之危。他做错事情时,他会真心的去悔过并改正,在与臣子的相处之中,他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份,他尊重任何一个平民百姓。 那些有大成就者,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是十分相似。穆公和楚庄王都会随时去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称霸并不是巧合,他们背后有着无数个思考与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