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稽山复仇记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图片来自网络

论吴越争霸之越胜吴败

吴彬涵

吴越争霸乃是在春秋末年的故事。

吴越争霸,也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他们互相攻伐,毫无理由,在江浙这一代害惨百姓。但我们今天论的并不是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而是论他们胜败的原因。

吴王夫差“疏贤近佞”

贤,是伍子胥,佞,乃是伯嚭。

在夫差二年,吴王夫差报了越王勾践的杀父之仇。此时,越国只有五千兵力,实在是灭越的最好时机,但是越王勾践却借伯嚭之力,间接让使吴王夫差同意越国的请求,委国称臣。而此时,伍子胥上谏夫差述说种种灭越的必要与不灭越的后果。结果吴王夫差竟不听贤臣之言,反而听佞臣太宰嚭,“卒许越平”了。

后来,吴王夫差听闻齐国内乱,将要伐齐,子胥谏言夫差要提防勾践,说他食不重味,衣不重彩……

可惜,他又一次不信伍子胥的谏言。

而这一不听,是惨上加惨。

一就是放纵越王勾践畅所欲为地发展自己的国力,及至灭吴之前四年,越国已经有“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诸御千人”。习流是水兵。教士是普通农民,君子是贵族,而诸御乃是战车。一般一车为二十人。也就是说越从五千士卒的不能再小的国,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危胁性的中等大国,粗算也有六七万人的军队,这还只是灭吴的前四年。二乃是吴国北伐赢了,且大胜而归。伍子胥的话就越来越不起作用了,这是二不听。

三不听乃是越王勾践拜见吴王夫差之时。于胥说:“越在我们的中间,现在您在齐国得了志,但即使打败了齐国,也不能得到什么东西,那有什么用呢?”而这些金玉之言,夫差通通不听,这次又被吴太宰嚭谗言,竟然杀掉一代贤臣伍子胥。

而后,吴王夫差使用佞臣太宰嚭之言,毁了吴国。

招惹强邻,不顾“腹心”

吴王夫差招若强邻,是因为他没事干了。

自吴王夫差听了齐景公死去、新君弱小时,就兴师伐齐。而伐齐的后果,乃是“吴士民疲敝,轻锐皆死于齐”。也就是说,吴王夫差的北伐,耗光了精锐。越王正一天天强大,而吴国伐齐、晋,没有灭掉,这又有什么用呢?抢了几块地却“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吴王不仅光伐了齐,还要鲁国以百牢之礼招待吴王夫差。百牢,一牢就是一头猪,一头羊加一头牛。鲁可不是大国啊,三百头牛马羊可不是一个春秋中等国家随便给的。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吴国还与中原诸国盟于黄池,想称霸,却又被晋抢了。这两个败笔,又没成功,还让那些诸候国以及国王室都知了他吴国的野心,可谓是雪上加霜。

之后,夫差三伐齐国,打得国力空虚,又放范蠡回国,为越胜吴败埋下了伏笔。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只是一个史实,而它前后是露出来的,却是越王勾践复仇的决心与毅力。

先来说一下史实中描述卧薪尝胆的语句:

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概括而言,其实就是四个字:贤君做派。是的,像这种做为,何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就是因为赞叹越王勾践报仇的毅力决心与大局观。吴王夫差也报仇了,但他却到最后关头摇摆不定,其实,勾践也犹豫了,但他听了贤臣的谏言。而夫差,听的则是佞臣的谗言。

从卧薪尝胆这一片段,我们看到了勾践复仇的毅力与决心与大局观。而这些其实就可以看到吴越争霸的结局了,越国低调发展,吴国高傲衰落。最后的最后,自然只有一个结局——越胜吴败。

吴王夫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复仇的毅力、决心与大局观,所以才最终导致吴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直到消失在那春秋时代的茫茫烟雾中。

不急不燥,一举灭吴

勾践灭吴,分二次。

第一次是在越王勾践即位的第十八年开春,正逢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之时。勾践一举出兵七万,吴当时的精兵尽跟夫差去了黄池,只有太子与一群老弱病残留守在都城。这大好时机,越王勾践能不要么?于是把吴国都城破了,杀了太子。

在这场战争失利后,夫差继续不听劝,为后来的大战埋下了祸根。

第二次灭吴大战,在四年之后。这一拖,谁强谁弱是不言而喻。夫差伐楚伐晋,精兵耗光。而勾践竟毫不急燥,围了吴都三年。等到耗完吴都的粮食,民众饥死才看准时机攻破吴都,抓住吴王夫差。而这,没有大局观和耐心是不行的。

吴王一死,国都攻破,吴国由此灭亡。

夫差的缺点恰恰是与越王勾践的优点。

大局观、气度、耐心、决心、低调、任用贤臣。

越王勾践有的优点,吴王夫差一个都没有。

那结果就只能是越胜吴败罢。

长按识别,赞赏作者

相同举动,不同结局

王云舒

在历史上,虽然有许多悲剧被记载下来以避免重演,但是历史却总是有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相似之处。

在春秋时期,几乎每一个稍有实力的诸侯国都投入了所有精力让自己的国家变强从而称霸。为了使国家变得更强大,诸侯国之间打打杀杀,相互抢对方的地盘。而吴和越就是两个因为复仇而纠缠在一起的死对头。

故事是从吴王阖闾开始的。

一次,吴王阖闾攻打越国。却没想到越早有计谋。吴王派出一些死士和犯了死罪之人迎向吴国军队,然后突然举起刀来自杀了。这一举动,把吴国士兵吓了一跳,而越国就趁这个时机进军。吴国军队乱了军心,败了。吴王阖庐在战场上受了伤,最后伤口感染死了。临死前,他立儿子夫差即位,并对夫差说:“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夫差当然不会忘这杀父之仇,所以他在太宰嚭和伍子胥的辅佐下,养兵蓄力,准备为父报仇。

然而,越国可不是那种听闻有人来复仇就退缩的国家。越国也有两个贤人——范蠡和大夫种。当吴国来复仇时,越国情况非常不妙,他们被困在会稽。而范蠡提议先讲和,做吴国的附属国,然后大夫种又接着提议贿赂吴国的太宰嚭。两个方法都奏效了。太宰嚭说服了吴王夫差罢兵而归,一旁进谏“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伍子胥却被晾在了一边。

越王勾践“俯首称臣”于吴国,他当然一心念着报仇。为了等待合适的复仇时机,又不忘记这件事的耻辱,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与百姓一起劳作。

自会稽回来七年后,又一位大夫逢为向吴复仇提了一个计策“结齐,亲楚,附晋”,但也“礼待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又要攻齐国。伍子胥进谏说越国才是吴国心腹大患。但是吴王又没听,他认为伍子胥想攻越完全是想为他自己报仇,所以吴王越来越不喜欢听伍子胥的话。这一次,伍子胥在吴王攻齐国成功后,还被骂了一顿,差点儿自杀。这时越国已经开始试探吴国对他们有没有防备心了。他们派人问吴王借米,吴王又没听伍子胥的,二话不说就给了。越王勾践要复仇了。

吴王在一次次听太宰嚭说的伍子胥的坏话后,终于理都不理伍子胥了。后来吴王认为伍子胥背叛了他,于是赐了他一把剑,伍子胥自杀而死。伍子胥料定了吴不灭越,越定灭吴。果然,历史向着他所说的那个方向发展了。这时,越王第一次伐吴国,战斗最后是吴国向越国请和。过了4年,越王勾践又伐吴国,但在关键时刻,越王竟犹豫不决,最后范蠡提醒了他之前的耻辱,代替他下令进军,灭掉了吴国。

勾践称霸了,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现在到了“乐”之时,范蠡便辞官离勾践而去。范蠡还劝大夫种辞官。大夫种就称自己生病了,一直没去上朝。这时又有人谎称大夫种在谋划作乱,越王勾践完全不顾他以前帮助自己如何谋划打下吴国,甚至在赐剑与他的时候说:“你教了我七招伐吴国,我用了三招,吴就被我们灭了,另外四招你到先王那里去试试吧!”大夫种自杀而死。

伍子胥和大夫种都被赐剑后自杀。一个死后国中就没有贤臣了,最后还导致国家灭亡;另一个死后对国家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可是如果越国在紧急时刻失去了两名贤臣,那有可能这个国家就会像吴国一样被吞并了。

历史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结局。但是我们仍要牢记悲剧发生的各种因素,不让它重演于自己身上。

长按识别,赞赏

会稽山复仇记

郝怡缤

吴王阖庐称霸的五年后,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吴在姑苏败给了越国,吴王阖庐受伤,阖庐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回答:“不敢。”阖庐死后,夫差即位,任伯嚭为太宰。会稽山复仇记正式拉开序幕。

夫差即位后,为报杀父之仇日夜练兵,他甚至专门在宫殿里安排人,每当他经过时问:“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勒兵,便想要在吴国攻打来之前先行伐吴。臣子范蠡劝谏他,勾践弗听,兴师伐吴。吴国以精兵迎击,越军大败于夫椒,残兵五千人退到会稽山。勾践十分后悔,但他并没有拉不下脸来,相反,他更加看重范蠡,并让范蠡为他出谋划策。

此时的吴军已经将整个会稽包围,越走投无路,只能求和。越王让大夫种膝行顿首向夫差称臣,夫差身旁的伍子胥说:“勿许也。”得知这个消息的勾践决定拼死一战,此时文种提出利诱太宰嚭的计划。嚭接受了贿赂,劝谏吴王夫差赦免越国。夫差允许了,犯了第一个政治错误。

越王勾践回国后奋发向上,卧薪尝胆,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自誓必报会稽之耻。他想让范蠡治国政,但范蠡擅长打仗,治国方面不如大夫种,于是范蠡自愿去吴当人质,以便文种主政。两年后,吴国竟然放归了范蠡,而这就是吴王夫差犯下的第二个政治错误。

五年后,吴王夫差欲伐齐,伍子胥再次进谏,劝他先灭掉越国。此时的夫差依旧没有听伍子胥的话,兴师伐齐,胜利而归。从此,夫差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话了。

越王回国后的第七年,也就是吴王伐齐的两年后,勾践的臣子逢同为越制定了一套外交方案:保持低调;附晋,盟齐,姻楚,连三国之权以抵抗吴。

在越王伐齐时,太宰嚭多次受贿,向吴王夫差谗言说伍子胥叛国。夫差便赐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杀。从此吴国就失去了一名得力干将。此时的吴王已经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

将齐国打败后,夫差越来越骄傲,他想要称霸。在黄池之会上,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他将所有的精兵都带到黄池,此时国内空虚,越王乘机伐吴,杀掉了吴国的太子。正在黄池忙着争霸主之位的夫差得知后怕消息泄露,就向越国请和,而越国也自知实力还不足灭吴,便同意了。

但此时的吴国国内的力量也只能苟延残喘一会儿了,四年后,越大破吴。曾经跪着向吴国请和的大夫种,变成了肉坦膝行向越国请和的吴国公子雄;从会稽山变成了姑苏山。而此时勾践的决定变得至关重要。这两位君主想法相同,忠臣的想法相同。但不同的是,在这件事上,勾践更愿意听臣子的意见,而他的臣子范蠡表现得更加勇敢。他们奔出了历史的小轮回,但终究没能逃出大轮回。

长按识别,赞赏

基督山伯爵:人性的宽恕

老人与海:捕鱼,捕到的是自己的青春

朝花夕拾:寻寻觅觅的青少年

史记:司马迁——为理想而忍辱负重

三国志:董卓之乱——帝国的丧钟,乱世的号角

世说新语:装出来的名士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