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儿童后面,多半是有问题的父母;要求子女之前,请先挑战自己。 孩子的逆境商数与父母的负面脚本 如果你希望一岁多的儿子不必再依赖尿布,就必须容忍他经常唱反调的表现,因为这两件事都衍生自同样的心理根源。如果你希望十三岁的女儿在与朋友意见相左时,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必须接受她有时也会顶撞你;因为,在自己跟别人意见不同时坚持立场,正是她智力发展的结果。唱反调固然很烦人,好辩也很讨厌,但它们都是孩子正在成长的征象。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总而言之,为了当个有效率的父母,你必须让自己"进入"孩子的心智年龄。你必须了解,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她的思考方式为何、她有些什么感受,以及她经历了哪些事情;因为,可能就在过去短短六个月之内,她的想法、感受与关切便已经改变了。举例来说,当你女儿四岁时,如果你能够像幼儿园小孩般地思考,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哪几种策略会奏效,哪些却行不通。 假如你能了解,是什么因素促使十岁大的儿子开始如此在意隐私,那么,当你没敲门就进入他的房间,因而令他大发雷霆时,你将比较知道该怎么响应。 你是否曾在十六岁的年纪,无可救药地陷入一场单相思?如果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那么,当孩子跟你讨论起这个话题时,你就比较有把握说出恰当的话。平心静气想想,许多父母的教育其实都将重点放在导正小孩的缺点,陷于"缺陷模式"的教养方式,而非扩充他们的心性资产,更别说藉由辩识及协助孩童善用与发挥其长处,改善他们的未来。 培养小孩有能力处理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压力与挫折,远比处心积虑率造就他们比别人成绩优异、成就比别人高要重要许多。为何某些小孩有能力克服无比艰难的困境,有些却成为早年经验及环境的受害者?抵抗挫折的能力,不但是一种适应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也是真正改变每个人未来的关键所在;它是每个小孩都拥有的基本特质,并非少数天赋异秉的小孩独享的奢侈待遇。 家长本身,更应在教育子女培养挫折忍受力的同时,端正自己身教与言教上的正确态度。 你家小孩的IQ、EQ再高,都比不上拥有高AQ(逆境商数)的挫折复原力! "拥有高指数的AQ(AdversityQuotient,逆境商数),比IQ(智商)、EQ(情绪商数)更加奠定小孩的健全与成功",拥有十五年家庭教养与心理谘商经验的布鲁克斯博士和戈尔兹坦博士,在新书《培养小孩的挫折忍受力》中,直指家长与教师在孩童人格养成教育中的核心职责。 任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鲁克斯博士,是当前有关挫折忍受力、自尊心、激励与亲子关系等领域的顶尖演说家。戈尔兹坦博士则是犹他大学精神医学系临床讲师,并任职儿童医院与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同为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及演说家。 小孩备受呵护,想要的都能到手,无形中也养成不能延宕满足、忍受挫折的负面性格,甚至一有不如意,就用偏激的反应来表达。 培养孩子有能力处理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压力与挫折,远比处心积虑雕凿他们成绩优异、成就突出来得重要许多。 其实,每个小孩都具备适应及克服困境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天赋异秉的小孩才独享这种资质。许多家长与老师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导正孩子的缺点,陷于"缺陷模式"的负面教养脚本,而非扩充孩子的心性资产。而子女是否能成为父母殷殷期盼的健康快乐、体贴他人、坚韧圆熟的成人,端赖家长是否以身作则,示范逆境中自处与从中复原的智慧,并使之潜移默化至子女的性灵与气质之中。换句话说,想要教出屡败不馁、愈挫愈勇的小孩,恐怕家长自己得先改头换面一番;具备自我改变的洞察力及勇气,才能改变教养语言、改写负面脚本。 小孩是机伶无比的观察者,他们不是照我们所说的去做,而是照我们做的依样画葫芦;幸或不幸地,家长就是小孩的榜样。爱迪生发明电灯应该无人不晓,但当中的实验过程大概鲜有人知。他曾经试过三千多种灯丝的材料都做不成,助手纷纷劝他:算了吧,别做了,我们注定失败的,根本就不可能用电发光。爱迪生却说:可是我们终于知道这三千多种材料是不能做灯丝的。这就是收获,不是吗?怎么会是失败? 这种坚持到最后一次失败,进而获致成功的精神,正是教育学家称许的"聪明的失败"。如果希望子女拥有这般坚韧心性与强力复原力,就要尽快放弃"问题出在小孩"的惯性思惟,并检讨自身的教养脚本。简单地说,有问题儿童后面,多半是有问题的父母;要求子女之前,请先挑战自己。 <a href="mailto:WHQ3@1633.COM">mailto:WHQ3@1633.COM</a> <font color="#008000"> 飘来一片云点评:经典之文,时下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对孩子人文教育刻不容缓,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迫在眉睫,可是为何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只是教育者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向上的乐观的精神,才能感染我们的下一代。以教育家乌早斯基的话作为点评结尾: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