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七大个性

 经史博物馆 2021-12-04

梁漱溟晚年

梁漱溟谈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像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人很容易理解。

你看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便以“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为标题,列出中国文化的七大极强个性,让人深有同感。

七大个性是什么呢?先看看下面的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有点小,我把它拆一下,先看前面的四大个性:

第一个性就是:“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这是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不同的。日本文化,受之于中国文化者很多;而美国文化,是从英国文化那里发展而来的。

第二个性:“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关于这一点,单从汉字体系的独立性,便引发出与其它文化很大的不同。遑论伦理思想引发的不同。

说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凡是中国人,都容易理解,不必细讲。

第三个性:中国自创之主流文化绵延流长、数千年没有中断、转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正如梁漱溟所言:“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这一个性,使得中国文化难免出现陈旧的、腐朽的内容,但其厚重历史文化中待发掘而日新的核心力量,却非他国所能媲美——这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而能否使其粲然生辉于新时代,则首先需要中国人自己来挖掘

第四个性:中国文化具有伟大的同化力和包容性。这是历史所证明的,其深厚无比的力量和作用,也是其它文化无法相比的。

对此,梁漱溟称:“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量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再看后面三大个性:

第五个性:由第四个性引申而出,即“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第六个性:中国文化从周朝到民国的二千年间,停滞不前,几乎没有改变。即便改朝换代或少数民族主政,其主流文化始终不变,没有出现欧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中世纪那样的大变化,也没有出现西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巨大的变化。对此,梁漱溟称:“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协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第七个性: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对周围地区的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影响巨大。对此,梁漱溟参考朱谦之所著的《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声称:“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暹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

最后,尚处于民国时代的梁漱溟这样总结:“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梁漱溟此处所说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就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示的力量而言,短期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关键还要看世人如何发掘出他的伟力而与新时代结合。这个过程首先是挖掘的过程,其实是与新时代结合的过程。如果没有真正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力,你又如何能和新时代结合呢?

而今,据梁漱溟说这些话的时间已经又过去七十多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又发挥过什么作用?

反观当下,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以往不一样了。可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发现,是挖掘到宝贝和深层的思想、力量,进而为我们的现实与长远,提供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以及踏实的支撑和底气呢?还是大家都在玩热闹,“国学大师”满地跑,大家不过把“国学”当成谋利的工具而已?

不要小看这些。——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乃至人类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