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山水画(下)

 攸州刀郎 2021-12-04

新峰

元代的山水画,

格外的抒情写意。

1276年,

南宋灭亡,元朝建立。

文人各个慷慨激烈,

借助画笔发泄愤愤不平之气。

元代初期,社会逐渐安定,

而统治阶级对汉人的管理

并非像历史书上写得那么严酷,

人们逐渐从从生死存亡的状态中走了出来,

重新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同时,由于元代取消了科举,

一些士人开始无所事事,

即便后来又恢复了科举,

但中举者寥寥无几,

上升的通道几乎被锁死。

还有一部分人被朝廷征召,成为显贵,

但是其精神并不自由。

既不能忧国忧民,

又不能人前显贵,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元代的士人苦闷、

悲凉又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下,

引发了超脱之感,

笔下的山水画也越发脱俗,

变得更加抒情写意。

元代山水画

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继五代高峰之后的又一高峰,

而且是抒情写意的最高峰。

代表人物是赵孟頫。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宗亲,

年轻时在南宋做过司户参军的小官。

26岁时,南宋灭亡,他退而隐居读书。

33岁时,应元世祖忽必烈的征召,

进入大都,为忽必烈起草诏书。

37岁,升集贤殿学士,奉议大夫。

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等帝,

66岁退休,69岁去世。

赵孟頫作为宋室宗亲,

却在元朝为官,

一生位极人臣,内心却备受煎熬。

他在政治上很得意,

在心灵上却充满悔恨,

无处排遣,只能寄情于书画,

庄子、陶渊明就是他的偶像。

赵孟頫最得意的是书法和山水画。

赵孟頫在书法上,

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的画,注重传统(古意)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清河书画坊》子昂画并跋卷。

注重“师法自然”

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

——《松雪斋文集》

注重书法笔意,倡导“书画同源”,

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方知书画本来同。

——《秀石疏林图》)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开创了元朝的画史,

是元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之后,

处于领袖地位的是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南宋姑苏城,

7岁时,临安被元军攻破,

南宋灭亡。

青年的黄公望希望进入仕途,

但因为元朝特殊的制度,

到中年仍在担任书吏。

年近五十除一事无成外,

还遭受牢狱之灾。

出狱之后,他投身道教,

号大痴道人。

终日以卖画、占卜、授徒为生。

入道后,黄公望四处云游,

在吴华山、太湖、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经常在荒山中枯坐,

或月夜泛舟,

一人独饮,兴尽而归。

黄公望传世画作中,

最负盛名的是《富春山居图》。

该画为黄公望晚年居住在

富春山居南楼时所画,

用时三四年。

画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山峦起伏、开阔辽远,

江水如镜,让人心旷神怡。

这幅画有董源、巨然的笔意,

又自成一家,

将赵孟頫开创的新法

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将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

山水画变成了抒情诗。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1

《富春山居图》在山水画的地位,

相当于书法界的《兰亭序》。

它一出世便为人所推崇,

明代沈周、董其昌都当过它的主人。

后该画归吴之矩,

传到他儿子吴洪裕时,

因太过喜爱,就想死时焚毁殉葬。

后被人抢救下,但画卷断为两截。

前半截人称《剩山图》,

现藏于浙江博物馆,

后半截人称《无用师卷》,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60年后,二图重逢,

掀起了《富春山居图》热,此为后话。

【元】黄公望《剩山图》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文章图片2

赵孟頫跳开创了元朝一代画风,

终在黄公望手上发扬光大。

元明清著名画家倪云林、王蒙、沈周、

唐寅、董其昌、“四王”、恽寿平等

都深受黄公望的影响。

黄公望之后,

是倪瓒和王蒙的天下。

倪瓒最为人知的特点就是“洁癖”,

最典型的画貌就是“一河两岸”。

所谓“一河两岸:

前岸几堆石头,几株枯树,

河水无波,对岸几道汀渚,

一两个缓丘,

近景低、远景高,

辨识度非常高。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文章图片3

倪瓒年轻时,

衣食无忧,不问世事,

只想着读书操琴、名垂后世。

23岁之后,兄长和嫡母相继去世,

自己的生母虽然健在,

但是需要他来奉养。

倪瓒的生活从此一分为二,

一方面,继续阳春白雪的读书生活,

收藏字画,与朋友谈笑晏然。

另一方面,他不得不面对官府,

做一些交捐纳税的俗务。

倪瓒不善于经营,

家族经济逐渐败落。

为了避税,他两次卖掉田产,

携妻子出游。

他长期泛舟于太湖一带,

结交各种和尚道士及官府中人,

内心更加忧郁。

69岁时,

倪瓒结束了清高又凄苦的一生。

倪瓒的画,越往后期越简洁,

极其清幽、洁净,

给人以寂寞、凄苦之感。

在抒情写意的道路上,

倪瓒一骑绝尘,

可谓山水画史上高逸一路的最高峰。

【元】倪瓒《容膝斋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4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

与倪瓒是好友。

早年,王蒙曾在元朝做过一些小官,

元末天下大乱,

他就归隐黄鹤山。

后来,张士诚割据江浙,

政局较为稳定,

王蒙下山任职。

朱元璋一统华夏以后,

他又出来任知州。

后因胡惟庸案受株连,死于非命。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5

王蒙的画和他的性格类似,

拖泥带水、患得患失,

远不像倪瓒那样简洁,

尽管他的功底很扎实,

技法很全面,

但是在胸襟和情怀上逊于倪瓒,

在名气上也没有倪瓒大。

衰落

明清的山水画,在高压环境下逐渐日薄西山。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

大明建立。

同年,大明军队打进大都,

元朝统治结束。

新王朝需要新气象,

元代冷寂的画风已经不符合需要。

激愤的、刚拔的南宋画院风格成为官方主旋律。

朱元璋治下的明朝不允许隐士存在,

他多次兴起大狱,

借机将不合作的画家都杀掉,

合作的逐渐转向南宋画院风。

到宣德年间,

南宋画院风完全占了上风。

当时,曾经的南宋都城杭州仍旧是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坚持南宋画院风格的画家居住于此,

并进入明朝廷囊中。

曾经在宫廷待过的戴进回到杭州,

靠卖画为生,

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形成浙派。

【明】戴进《春山积翠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文章图片6

正德年间,吴门画派兴起。

吴门即苏州。

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江南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丰富多样,

对山水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只要是新鲜作品都不求销路。

于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性,

各地画派林立,

都服务于庞大的市场,

他们绘画不再是怡情,

而是为了变现,

导致各种弊病丛生,

画技老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无法超越前人。

吴门沈周就是这样因卖画而出了名。

他本人的画买不到,

就买弟子的画,

弟子的画也供不应求,

刺激了更多人学画,

逐渐形成了吴门画派。

其代表人物除了沈周外,

还有唐寅、文徵明、仇英,

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

沈周的祖父是王蒙的好朋友,

父亲、伯父都是知名画家,

他本人自小学画,

年轻时就声名外显,

求画者络绎不绝,

他来者不拒,脾气极好。

他的画如其人,有粗有细,

尤其是粗笔山水独具一格。

【明】沈周《庐山高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7

唐寅我们耳熟能详,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被周星驰搬上银幕,

成为经典。

唐寅自小才高八斗,

但命运多舛,

科举失败之后,心灰意冷,

遂开始放荡不羁,

身佩“天下第一风流才子”之印,

在红粉堆中寻找知己。

宁王造反,

唐寅差点深陷其中,

靠装疯才躲过一劫,

晚年更筑桃花庵,

饮酒、作画、写诗,

56岁即离开人世。

唐寅的山水画,

在继承了南宋四大家的风格之下,

形成了清秀俊逸的独特风格,

在明代山水画中具有鲜明个性。

【明】唐寅《山路松声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8

文徵明和唐寅同岁,

曾10次参加科举,

但均未得中。

他的画学沈周,

所作细笔画,

格调高雅,

以小幅为精品。

文徵明和师父沈周一样,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画者也是来者不拒,

甚至有人冒名伪造赝品也不生气,

认为能帮助别人也是做好事。

【明】文徵明《曲港归舟图轴》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9

仇英号十洲,

是“吴门四家”中唯一出身工匠的画家。

他以卖画为生,

和文徵明、唐伯虎关系很好,

经常得到二位的提携,

加之个人十分勤奋,

因此生活得并不差。

仇英擅长画青绿山水,

精工艳丽,没有富贵气,

非常难得。

【明】仇英《秋山待渡图》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文章图片10

吴门画派之后,

画坛流行的是松江派,

它的代表人之一,

是明末最著名的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出生时,

唐寅已经去世32年,

文徵明也步入最后的晚年,

各画派斗争激烈,

均无不世出的大家。

董其昌家境富裕,属于中产,

17岁学书法,

一不小心成为书法大家。

22岁正式学山水画,

影响后世几百年。

【明】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卷》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11

万历十五年,

中国历史开始转向。

万历十六年,

董其昌参加科举,

考中进士,入翰林院,

成为文人最羡慕的庶吉士。

董其昌春风得意,

事业顺心,生活如意,

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写诗作画,

几十年宦海沉浮,

忽而做官,忽而归隐,

名声传播海内,

求文、求字、求画者络绎不绝,

硬是将中产者董其昌变成巨富。

董其昌是一位集大成者,

他遍学前代,

对各类山水画都有深入研究,

但并不拘泥于古人。

他深受儒释道的影响,尤其喜欢禅学。

因此,他的山水画,

呈现出三教合一的精神状态,

把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

“静美”和“柔美”发挥到极致,

达到最高峰。

【明】董其昌《疏林远岫图》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文章图片12

清初“四王”之首的王时敏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

他们所在的仿古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画派。

由明入清的遗民们,

如八大山人等,也多学董其昌。

董其昌对山水画的贡献,

还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

其核心思想是,

山水画和禅家一样,

也分南宗北宗。

南宗以王维为宗主,

代表人物为董源、米芾父子和元四家,

走柔软一路,属于士人画。

北宗以李思训为宗主,

代表人物为马远、夏圭走刚猛一路,

属画苑画。

清代的山水,

在董其昌的阴影和满清统治者的打压下,

于死水中泛着微澜,

整体限于万马齐喑的状态。

清代山水画的代表者有“四王”、

八大山人、石涛、渐江、梅清、傅山、

恽寿平等人,因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崛起

明清时期,

是中华民族精神最衰弱的时期,

山水画也好柔、好静,

见不得一点阳刚之气。

1840年,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的中国的大门,

中华面临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中国人在大炮的轰鸣声中,

终于找到了失去几百年的生气,

民族自强意识开始觉醒、高涨、激昂,

在此情况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

董其昌推崇的南宗显然已经过时了,

社会普遍需要新的更有力量的艺术。

山水画在民族危亡时期,

又迎来新的崛起。

近代第一个崛起的山水画家是黄宾虹。

1865年,黄宾虹生于的浙江金华。

黄宾虹的父亲是徽商,

在经商的同时又喜欢诗文字画,

这为黄宾虹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他自小练习书画,年轻时多有游历,

又在艺术浓厚的扬州供职,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黄宾虹积极响应。

好友谭嗣同遇害,他愤愤不平。

1906年,他与人组织“黄社”,准备反清。

结果书生造反,三年不成,

第二年就被人告发,

导致仓皇难逃上海,

一住就是三十年。

在上海,黄宾虹从事编辑和教育工作,

编印了很多美术方面的的画集,

出版了各种绘画研究专著。

1937年,黄宾虹全家搬到北平。

随后,卢沟桥事变爆发,

北平沦陷,黄宾虹坚守民族气节,

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

1948年,黄宾虹再次南下讲学,定居杭州。

1955年,黄宾虹以90岁高龄逝世。

【近现代】黄宾虹《峨嵋山龙门峡》

文章图片13

黄宾虹的画,

一扫颓唐、苍健、雄壮、厚重,

下笔重,用笔狠,

一改董其昌等提倡的清淡笔墨,

层层积染之下,显现出坚不可摧的厚度,

似乎储藏着无穷的力量。

可以说,

黄宾虹开创了一个山水画史上大气磅礴的新时代。

紧随黄宾虹之后是傅抱石。

傅抱石生于1904年,

出身于穷苦之家,而且幼年丧父。

受环境影响,傅抱石从小喜欢美术。

曾入师范学校学习,后在徐悲鸿的帮助下,

东渡日本学习雕塑和绘画。

抗战爆发后,

傅抱石赴重庆从事抗战宣传,

随后遍游祖国山河。

新中国成立后,

傅抱石在高校任教,

并担任江苏美协主席等职务。

1957年,他去欧洲旅行,

领略异域风光。

1960年,傅抱石又带队赴六省写生,

第二年更去东北写生。

1965年,傅抱石因病去世。

【现代】傅抱石《茅山雄姿》

文章图片14

傅抱石最喜欢清初画家石涛,

敢于破古立新,直抒胸臆,

他的画如惊涛骇浪,

肆意挥洒,

蕴藏着勃勃生机。

黄宾虹和傅抱石,

代表了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趋势。

怒放

进入20世纪,

国家巨变,伟人并出,

国人的经历和眼界均是前人无法比拟的,

在此基础上,

山水画各派百花齐放,

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形态。

现只举部分代表人物。

齐白石

齐白石以花鸟画见长,

山水画也别具特色,

尤其年龄越大,

山水画越随心所欲,

出尘脱俗,

是天才加勤奋的完美组合。

【现代】齐白石《看山寻句图》

文章图片15

张大千

张大千,

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

1917年东渡日本学习织染,兼学绘画,

此后决心做一名画家,他拜名家为师,

四处游历,绘画水平渐长。

【现代】张大千《峨嵋山接引殿》

文章图片16

1941年,张大千到敦煌考察、临摹壁画,

期间肆意破坏文物,

虽然提高了画技,

人生却永远蒙上污点。

【现代】张大千《临敦煌壁画》

文章图片17

1949年,张大千飞往台湾,

后辗转世界各地,

1983年死于台北。

张大千的早年学习石涛,

足以以假乱真。

后来,他把伪造的对象扩大到八大山人、

唐寅、郭熙、梁楷等历代著名山书画家。

他知识渊博,绘画水平高,

画史知识丰富,画谁像谁,

大发横财,人称“伪作史上第一高手。”

李可染和京派

李可染出生于1907年的徐州。

他六七岁时自己喜欢上了画画,

就用碎瓷片在地上画。

7岁进私塾,10岁上小学,

图画老师认为他

孺子可教,素质可染

因而取学名为可染。

13岁,李可染正式学画,

先后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

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学习。

期间,接触到鲁迅编著的进步书刊,

思想发生很大改变。

全面抗战爆发后,

李可染在周恩来和郭沫若领导下从事宣传工作,

后继续从事中国画研究。

1946年,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

后又拜黄宾虹为师,

学习两家之长。

建国后,李可染得以到各地写生。

文革爆发以后,他遭到批判,被迫停笔。

1972年,周恩来的一纸调令,

让他重新拿起画笔,

直到1989年去世。

李可染学山水画,

从“四王”之一的王石谷入手,

用最大的力打进传统

后学习素描、水彩、油画,

经过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老师的调教,

再加上各地写生的积累,

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

李可染做了很多尝试。

他用素描的方法画山水画,

也用毛笔画速写山水,

他把墨色加得更浓更厚,

也会把用油画中的光影技法用于传统山水画。

最终,形成了他创造了独特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

崇高、凝重又有光感,

带有浓浓的时代精神,

成为山水画的一座高峰。

【当代】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文章图片18

他的《万山红遍》,

以故宫所藏老朱砂为颜料,

借鉴黄宾虹的积墨法,

将朱砂层层积染,

创造出丰富的红色,

再加上浓重的墨色,

以及留白作出的房屋、小溪等,

三种颜色交相辉映,

创造出典型的“红色山水”。

又因为他在中央美院任教,学生众多,

进而影响到北京市的山水画创作,

逐渐形成京派。

高剑父和岭南画派

岭南地区即今日的广东省,

五代以前,岭南为蛮荒之地,

南宋以后,与中原文化联系才日益紧密。

明清以降,尤其是国门洞开以后,

岭南地区凭借着与海外联系的便利条件,

经济发达、交流频繁、

思想活跃、文化发达,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本营和策源地。

岭南山水画根植于中原文化,

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养分,

产生出中西结合的效果,

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产生了高剑父这样的典型代表。

高剑父自小聪慧,

很有绘画天分。

他少年时在药店当工,

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兼学习绘画。

14岁拜当地画家居廉为师,尽得真传。

后来,高剑父赴日留学,

认识了廖仲恺,进而成为其夫人何香凝的老师。

不久,高剑父加入了同盟会,

成为革命人士。

革命战士高剑父积极投身反清事业,

多次组织暗杀,参加武装起义,

广州独立之后,

他把广东都督的职位让给了胡汉民,

自己转而投身艺术。

1912年,高剑父在广州创办了“春睡画院”,

广泛招生,传播自己的艺术主张。

1920年,他和陈树人、高奇峰发起

并举办广州第一次美术展,

提出新国画理论,

三人被称为“岭南三家”。

此后数年,高剑父辗转各地,

使岭南画派艺术蜚声世界。

【当代】高剑父《江关萧瑟》

文章图片19

岭南画派将其革命理论带入艺术,

主张艺术大众化,大众艺术化

,他们把西方绘画的技巧和手法运用于国画创作之中,

不求清高的传统文化内涵,

只求服务于大众审美。

我希望这新国画,成为世界的绘画。

高剑父信心满满。

高剑父的弟子除了何香凝之外,

还有关山月,此君曾与傅抱石一起合作,

为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创作了巨幅山水画

《江山如此多娇》,

由周总理亲自过问修改,

毛主席题写画名。

赵望云、石鲁和长安画派

赵望云是河北束鹿人,

自小喜爱绘画,

师从多方学习绘画技巧,

经常赴各地写生,创作颇丰。

1942年赴西北写生,

从此与大西北结下了缘分。

后来定居西安,

建国后在文化局、美协等担任职务,

主持筹建了西北历史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

和西安半坡博物馆。

【当代】赵望云《巴山新村》

文章图片20

1961年,参加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国画教研室

“国画习作展”,

他的作品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取名为“长安新画”,

从此,长安画派就逐渐叫开了。

石鲁原名冯亚珩,

因在延安时,仰慕石涛、鲁迅,改名为石鲁。

他主持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期间,

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

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1959年,石鲁创作了巨幅作品《转战陕北》,

标志着西北画风的成熟,这成为石鲁的一座高峰。

此前,没有人画过黄土高原这类土山,

石鲁凭他的经验和胆略作画,

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大气象,

填补了画史上的空白。

【当代】石鲁《转战陕北》

文章图片21

60年代,石鲁又创作了《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

《东渡》等历史题材山水画。

文革中,石鲁遭受迫害。

文革后平反,再无代表作品问世。

当代山水画,

从古今中外吸收了更多养分,

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它是吴冠中眼中的《狮子林》

文章图片22

赵无极中西结合的《25.06.86桃花源》

文章图片23

姜宝林笔下的《新抽象水墨》

文章图片24

无论当今,

过往,

还是未来,

山水画都紧随着时代的步伐,

深刻着时代的烙印,

关照着中国人民的灵魂,

依旧是中国人民永恒不变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