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鱼我所欲也》第三课时

 行人呓语 2021-12-04

学习目标:在诵读基础上,理解孟子所说的“本心”。

教学环节一:复习诵读

1. 投影全文并提示学生:注意语句的对称性表达;

2. 学生诵读《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以不同颜色清晰提示语句的对称性,帮助学生在朗读中辨析语句异同,有利背诵。)

教学环节二: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一(思考—交流)

1. 思考:在第一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计意图:注意提问的由浅入深,明确孟子在本课中的观点。)

学生表现:基本没有太大困难,略作提示,即能正确答出。有学生直接回答:舍生取义。对此答案,教师充分肯定其观点表达的凝炼。

学生活动二(勾划人物—分类处理—思考意图—交流观点)

1.孟子给谁提出的这个观点?文章中提到哪些人,请快速划出来,并将这些人进行分类。

答案:孟子以“我”的视角,提到了“人、贤者;行道之人、乞人、拥有“万钟”的人(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之)”这些人。

2. 孟子提到行道之人,乞人,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通过对比,意在强调“行道之人、乞人”这类社会底层的人尚且义存于心,而统治阶级却为着自我私欲的满足,见利忘义!批判统治阶级之“无义”!连行道之人、乞人都不如。

3.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最后得出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此处的“本心”是指什么?

答案:此处的“本心”,侧重指孟子人之“四端说”之一的“义”,即羞恶廉耻之心。孟子意在强调人人有其本心,贤者没有丧失;同样,行道之人、乞人这样的穷人尚能坚守“义”,而作为锦衣玉食,享受荣华富贵的权贵们却丢掉了“义”,失去了本心。

(设计意图:通过孟子文章中提到各类人的解析,明确孟子论说的对象,了解孟子论说的意图,从而大体理解孟子的哲学观点“本心”)

课堂实录如下:

师:孟子给谁提出的这个观点?

生:有点发懵,不知所措。(意料中的事)

师:文章中提到哪些人,请快速划出来给大家分享。

生:贤者;行道之人;乞人

师:贤者,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孟子将“贤者”放置在“人”,即所有人这个范围里来谈的。大家看一下,课文提到“人”没有?

生:欣然表示同意。

(备注:作了战国时代的孟子散文,其思想的深刻,文本解读的难度,对于初中生而言,着实是个挑战,学生理解易陷入窘境,作为老师宜当机立断,直接道出并明确)

板书:道德层面——贤者;

师:那么,“行道之人”与“乞人”是就哪个层面而言的?

生:物质层面

师:对。孟子在物质层面有无提到与他们相对的人?除了穷人,还有……(暗示学生)

生(恍然有悟):拥有“万钟”的人。

师:对。拥有“万钟”的人,他们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之

板书:物质层面——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之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粉丝穷乏者)

师:这些拥有“万钟”,优厚俸禄的人,不仅住豪宅,养老婆情人,还拥有一堆穷乏者“粉丝”,请问,这在孟子时代,他们当是一些什么人?

生:统治阶级。

师:完全正确。孟子在这些既写了“行道之人”“乞人”这类穷人,也写拥有“万钟”的权贵,统治阶级,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作对比。

师:课文是如何对比的?用原句回答。

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

师:这里拿“行道之人”“乞人”与拥有“万钟”之人作对比,是为了突出强调什么?

生:批判统治阶级之“无礼义”,丢掉了本心!

师:对,孟子一直以“王者之师”自诩,他对统治阶段毫不客气地挥起了他的文字拳头。他认为统治阶级连行道之人、乞人也不如,行道之人、乞人尚且义存于心,而他们却见利忘义。但要注意,这里孟子具体批判的是“无礼”、“无义”,还是“无礼义”?请学生们复习朗读孟子的“四端说”。

知识链接(投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师:大家在此处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孟子所说的“礼”,是指的“辞让之心”。《鱼我所欲也》作为节选文字,仅涉及了“义”这部分内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之“礼义”,很显然,这里当是一个偏义复词,侧重指“义”;

第二,确证“不辩礼义”之“礼义”是一个偏义复词,孟子节选部分具体批判的是“无义”,那么,与此遥相呼应的第一段提出的观点:“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课文最后得出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此处特指羞恶廉耻之心。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下“本心”的特指!

第四,正基于人之四端,人之本心,孟子才会说“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人与贤者的距离,是“丧”与“勿丧”;同样,行道之人不受,乞人不屑是“义存乎心”,“万钟之人”是“见利忘义”,一个“存”,一个“忘”。孟子以为人性本善,只因“丧”与“忘”而丢掉了本心,故而他强调后天的教育。惟有教育,才能拂去生活的尘垢,让我们露出人性的纯美。孟子的观点,你是否完全同意呢?穷人是不是比富人更能“义存于心”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教学环节三:辩论、联结、反思

学生活动三: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总结

1. 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交流讨论:当生命受到威胁,我们要不要接受“呼尔”“蹴尔”的施予?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基于现代生活,审视古代先贤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学生动不动抑郁跳楼的自杀倾向,传递生命珍贵的理念)

课堂实录:

(小组交流热火朝天,交流发言十分踊跃,成为课堂教学之高潮点。)

师:统计一下,有多少同学赞同接受“呼尔”“蹴尔”的施予?有多少同学反对?

生:绝大多数接受施予;极少数不接受。

师:我们请少数派先发言,如何?

廖:不接受。接受,只是暂时得以喘息与活命,最终还是会死。“一箪食,一豆羹”不具备延续生命的持续能量。相反,你因为接受了这“一箪食,一豆羹”,可能陷入更大的生存危机,面临更多的生命屈辱,还不如不要这“一箪食,一豆羹”,以维护生命的尊严。

师:嗯,在选择生命的尊严之前,还是有一番生命与精神的搏斗。别的同学意见呢?

王:不接受。生命的价值即为尊严,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勿宁死去。

师:嗯,点赞高贵的生命选择。现在我们请接受“一箪食,一豆羹”施予的同学发言,如何?

(呼啦啦一片踊跃的手森林)

生1:接受。一定要接受,活下来还可以东山再起,把曾经受过的屈辱加倍讨回来!

师:有点可怕。这就是我需要大家思考的一个道德难题:我们是不是就确认穷人一定会比富人更有道德感。

生2:接受。生命如此珍贵,忍受屈辱,是为自我理想的实现。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是能超越这些生命中的难堪的。

师:完全正确。当命弦一线之时,壁虎尚且知道断尾求生,更何况人呢?无论是人的肉体还是精神,都有强大的自愈能力,砍伤的肌肉与骨头,可以愈合,留个疤而已;受伤的心灵,时间可以治愈它。忍受暂时的精神屈辱,是为精神的超拔!想一想司马迁,受宫刑去势,汉武帝阉割了司马迁的男人之根,但无法阉割掉司马迁的生命之根。《史记》让司马迁彪炳千秋。想一想《水浒传》里的杨志与西汉的大将军韩信。两人面对泼皮无赖,杨志的拔刀让自己深陷囹圄之灾;韩信忍一时胯下之辱,成就将军神话。生活不易,生命珍贵,我期待同学们任何时候都记住,挺过来,不放弃生命,你将拥有更多的美好。

教学反思:

1. 此处论辩略有游离于课文强调的“义”,选择性遗忘了“义不食周粟,义不食嗟来之食,义不接受美国人的救济粮”等诸多事例,还是应当告诉学生:有一种生命,作出了这样的一种选择,值得我们敬仰。

2. 此处不强调英雄义士慷慨选择之“义”。即为当下时代的美好。我们不需要做英雄,不需要做义士。我们的时代已无孕育生成英雄义士之“举”的土壤,但我们仍然需要在生命里贯注英雄义士之“魂”,为着生命的高标!

3. 在强大的学习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抑郁的学生更需要接受珍爱生命的教育,课堂有所侧重,有所游离,有所牵强,藉在于此。

师:至于课文中提到的“礼”,大家也要特别注意一下,鲁迅先生曾强烈抨击封建礼制杀人于无形之中,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不拘于“礼”!像古代小叔子救掉河里的嫂子,嫂子救上岸,自断手臂,是为男女授受不亲。这种愚蠢之举更当予以抛弃。

(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珍爱生命,我简直有点东拉西扯了,此处画蛇添足!是为课堂教学之纯粹干净,当删去!)

教学环节四:归纳总结,回归孟子之“义”。

归纳小结: PPT呈现。学生朗读结语,结束本课。

孟子所说的“义”是指——

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

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就是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至死不渝;

就是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就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坚定信念……

(教学反思:此处小结是为借鉴,非原创。备课原创耗时耗神,时间上的不允许,就草率借鉴了!此处还是应当回归到孟子《鱼我所欲也》之课文本身。回到他所例举的诸多人物身上去!拟重新作结为:

孟子之“本心”,在于持守“仁义礼智”。就像守护人的“四体”那样,守护自我的心灵。人与贤者的一步之遥,即为“贤者能勿丧耳”;行道之人、乞人这类的穷人与拥有万钟之人的权贵,其区别也在于一个“存”,一个“忘”。期待同学们勿忘本心,勿忘初心。美好生命,美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