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定性研究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访谈,往往能作为收集各类关键数据的有效研究工具。然而,事实上,许多医学教师和临床工作者在刚接触访谈时会遭遇诸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层面。目前,有关访谈的基本内容在各学科教材中均有涉及,本次导读推荐2019年发表于《Medical Teacher》的一篇文章,该文站在医学教育学科视角上,呈现了定性研究中访谈的新发展,并为医学教育研究者提供了12个简单易懂在定性研究中开展访谈的提示。 医学教育定性研究中的访谈 在医学教育研究中,访谈法是一种可行且高度有效的数据收集工具,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受访者体验的机会,从而理解不同的现象是如何被体验和感知的。由于受访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现象探索的重视,访谈法在传统上是一种与定性研究和自然主义范式相联系的数据收集方法。 虽然许多医学教育研究者都有过访谈的学习经历,但在实践中,多数人却只是将访谈看作一种非正式的交流,而未将其视为科学的数据收集工具。鉴于访谈在医学教育研究中的新兴地位以及其不断的新发展,很有必要为医学教育者提供有关定性研究访谈的新提示,这些提示可能是在访谈前、访谈中或访谈后阶段发挥作用。 提示1 识别何种情况适合运用定性访谈(访谈前) 当研究者希望理解特定受访者群体对某一现象的主观观点,而不是概括大量人群的普适观点时,定性研究访谈更可取,即一项定性研究访谈可能为社会少数群体发声,这是其他方法捕捉不到的。此外,从伦理上考虑,访谈需要占用受访者时间,因此只需纳入一定数量对所讨论内容有独特见解的受访者即可。 提示2 做好访谈准备(访谈前) 必须重视访谈准备的重要性,包括概念和实践准备。成功的访谈始于计划。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的重点和范围。其次,应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在准备时,还需熟悉数据记录设备,并充分考虑访谈环境的适宜性,建议访谈时间地点以受访者需求为主——要方便、舒适、无任何潜在干扰和噪音,并且一定要保证受访者的知情同意,最好要有书面的知情同意书。 提示3 制定一份访谈指南,并测试访谈问题(访谈前) 访谈意味着可能要求受访者思考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应提前制定访谈提纲,并至少进行一次访谈测试。通过测试,也可以培养研究者的访谈技能,找到合适的访谈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访谈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医学教育中,通常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这意味着提纲包括一些预先确定的问题(通常为5-15题),但访谈者可以在访谈中进一步深入追问受访者。一般在访谈开始时最好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以使受访者感到舒适并熟悉访谈主题。而最后可以以“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作为结束问题。 提示4 充分考虑访谈情境的文化和权力因素(访谈前) 在访谈前,要先对访谈情境的文化和权力层面进行评估,以预测访谈可能出现的障碍。人有“文化人”的属性,对访谈可能有不同的观念,如有些人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困难或侵入性情况,有些访谈可能需要第三方旁听等。此外还要考虑到权力因素,例如教师采访学生时,学生不一定会完全提供真实答案,反过来,若让学生采访教师,也会出现权力不对等的问题。 提示5 与受访者建立融洽的关系(访谈前、访谈中) 建立融洽的关系非常重要,最好在访谈前就做好,且在访谈中保持住。由于访谈本身时间较短,很难拿出时间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最好用通俗的语言起草一份简短的研究摘要,在访谈前发送给受访者,告知他们访谈中将讨论什么,以及本研究的重要性。在访谈中,建立融洽关系的关键是亲近感,一种方法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与受访者接触,明确表述出对受访者观点的兴趣。 提示6 牢记研究者也是数据的共同创造者(访谈中) 在访谈中,研究者才是数据收集的主要“工具”。因此,研究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可能会对访谈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者不应被视为解读甚至歪曲数据的人,而应被视为与受访者一起创造数据的人。因此,研究者在访谈中不是被动参与者,而应在访谈中充分运自己的能力、经验来更好地创造数据。 提示7 少说,多听(访谈中) 新手研究者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会在访谈中过于活跃,最终可能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将访谈推向某个方向,甚至产生误导。因此,受访者需要少说话,积极倾听受访者的意见,并将这种沉默时刻视为持续反思的机会。对受访者有深远意义的访谈往往需要引发受访者代表的自我反思。因此,保持开放、真诚和兴趣,少说话,多倾听。 提示8 必要时调整访谈提纲(访谈中) 在遭遇受访者或访谈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需要及时调整访谈提纲。否则,有些问题可能会被误解,甚至整个访谈可能会“跑题”。因此,要注意倾听受访者的反馈,并反思问题是否能以受访者想要的方式被理解。在访谈过程中,可以临时追问一些后续问题,有助于探究问题是如何被受访者理解的。此外,如果可以,在下次访谈之前,要大胆修改访谈提纲。 提示9 准备好处理意料之外的情绪(访谈中) 在医学教育领域,有时会涉及压力、失败、疾病乃至死亡等沉重主题。这可能引起受访者的负面情绪。因此,在受访者分享某些话题的经历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受访者的情绪状况,并在必要时刻采取行动保护受访者,例如打断访谈、对受访者进行心理疏导等。 提示10 及时记录,认真转录(访谈中、访谈后) 一旦收集到数据,数据转录过程就开始了。访谈中最常见的转录形式是录音后逐字书面转录,但这非常耗时。除去语言数据本身外,还要考虑到一些其他事件,例如受访者不自然的停顿、傻笑等,这些提示也需要在转录时被标注。转录结束后,会产生大量资料,在分析时,这些资料必须经过反复检查,以确保数据质量。尽管转录过程简单但费时,还是建议研究者亲自完成数据转录,以加深对数据的理解。同时在访谈后要尽快进行转录,这样做研究者还保有部分记忆,可以更好地识别分析数据结构,并发现不同受访者之间的异同。 提示11 检查数据(访谈后) 为确保访谈数据的可信度,可以使用响应者检查法,即将整理好的数据返给受访者,再让他们反馈,该方法在检查数据方面很有作用,特别是当涉及到讽刺、情绪化、沉默等无法通过语言发现的数据时。然而,该方法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缺陷,例如受访者可能出现先后矛盾的观点。 提示12 尽早开始数据分析(访谈后) 定性研究会非常快速地生成大量繁琐的数据,虽然这种数据有着出色的丰富性,但需要极大努力来找到分析的路径。因此,访谈前就需要考虑数据分析的各要素,建议在所有访谈数据转录完成之前,不要对部分数据进行局部分析,最好是在全部完成后从整体上把握。另外,拖延数据分析工作可能会给研究者带来工作压力,从而影响分析效果。同时,由于记忆效应,尽快分析也可以让研究者更加了解新出现的数据主题。 结语 访谈是一种强大的数据收集方法,本文为医学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定性研究中访谈的12个提示。不过,要注意的是,尽管上述12个步骤是按顺序排列的,但访谈作为一种严格的数据收集工具,需要一个迭代和持续反思的工作过程,以便最好地达到其目的。 文献来源 Cormac McGrath, Per J. Palmgren & Matilda Liljedahl (2019). Twelve tips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s, Medical Teacher, 41:9,1002-1006, DOI:10.1080/0142159X.2018.1497149. 导 读:陈心航 审 阅:吴红斌 |
|
来自: 菌心说 > 《教育学、教育+、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