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意摄影刍议

 追求画意摄影 2021-12-05
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 05-26 00:26    

当下中国的摄影一般分为纪实和艺术两大类,而艺术摄影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画意摄影,表明摄影可以作为艺术的创作手段,在艺术殿堂里与其他艺术鼎足而立。 画意摄影是早期摄影家,如十九世纪后半叶以英国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家,在争取摄影艺术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摄影家拍摄的照片与当时的绘画殊无二致,当时以雷兰德创作的《两种人生》为代表,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的来临”。 1930年代,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郎静山创立了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独树一帜。这位浙江人一生酷爱摄影,有数百幅作品在世界沙龙摄影展览中展出。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中国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唯美的绘画风格,表达人文美与自然美,一直是摄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由于摄影传入中国之时正是西方画意摄影极盛阶段,所以中国的画意摄影几乎与西方同步。之后,随着中国摄影师的成长,具有中国特色的画意摄影渐成气候,作品通常以客观现实为依托,着眼于千变万化的视觉奇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表现拍摄者独特的审美理想,丰富和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差异,中西画意摄影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在表现方式上,西方的画意摄影经过了模仿古典绘画、自然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和后现代派绘画等各种潮流,而中国画意摄影基本以模仿中国传统绘画为主,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且具有浓厚的文人士大夫气息。二是在表现内容上,西方的画意摄影包罗万象,风景、人物、社会生活、宗教、战争……无所不包,甚至梦境和潜意识也能成为画意摄影的表现对象。中国的画意摄影题材相对较窄,主要以风光摄影为主。三是在表达功能上,西方画意摄影比较重视画意之美与生活之美、道德之美的融合。如雷兰德的《两种人生》就是以道德寓意为题材,画面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中国的画意摄影更多的是强调拍摄者性灵的独特抒发和意境的阐发。如郎静山《春树奇峰》中幽静恬淡的意趣、陈复礼《烟雨剑湖》中朦胧深远的意境,都是表达中国画意摄影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画意摄影亦如此。由于人们对摄影美的需求和消费更加强烈和多元化,加之摄影之美具有无尽的可能性,业余与专业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有意为之与妙然偶得之间的界线在画意摄影中已很难划分,几乎每个人都可成为画意摄影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用者。 在我3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和许许多多的中国摄影人一样,不可避免地把画意摄影之美的光影、意境作为相当一段时间的艺术追求,也就是现在中国摄影界“老法师”趋之若鹜的“糖水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大量的画意摄影作品。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以哀牢山红河谷哈尼梯田的云雾、山峦、森林、溪流等为拍摄对象,部分作品得到了中国摄影主流群体的认可。如1999年2月创作的《大地的雕刻》,入选2002年11月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优秀作品奖,自己也乐在其中。后来反思这段经历,一度认为是走了现实主义摄影道路上的“一段弯路”,而今看来也未必不好。由于美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对美的创造和追求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水平有高下,敝帚而自珍,自我感觉这一时期的画意摄影作品,最能反映普通人对摄影之美的追求,也最能体现时代的审美风尚和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对国家和社会整体文化观念的推动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后来,经过专业训练和不断拍摄实践,对画意摄影的创作有了明确的审美追求和风格探索,还是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画意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被展览、被买卖,被发表在各种书刊,因而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传播价值。摄影师需要广采博收、海纳百川,担道义、养精神,不懈追求画意摄影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内容,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画意摄影的创作水平呢?笔者认为,第一,掌握画意摄影的基本技术,这是创作的前提,摄影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技艺。第二,由于画意摄影是一种具有摄影师强烈主观意识干涉的摄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第三,照相器材和摄影技术只是表现思想观念的工具,创造完美画面的关键来自作者的主观世界,要以追求诗情画意的主观表现为主旨,采用浪漫主义摄影方法,将自然、人物或社会之美内化为自己的审美需求,才能使美感通过理想化的画意照片传播给受众。第四,加强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内和诗外”的关系,也是画意摄影创作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 画意摄影作品创作者必须重视对文学、艺术、哲学、传播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形成并确立画意摄影的东方特色、中国气派,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至关重要。 在摄影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选择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画意摄影作品反复研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作为画意摄影作品的终极评判标准,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心声的画意摄影佳作。(罗涵 文/图)

本文来源:玉溪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