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邹小兵教授在“南都健康大讲堂”公益直播讲座《重新认识自闭症》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暖星的社群里分享了邹小兵教授去年在南都健康大讲堂的公开讲座,觉得看了之后很受益,还做了内容整理。小星在此发布,希望在认识自闭症这件事上,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感谢这位好学妈妈的分享~~ Q1 自闭症是罕见病?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 2020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自闭症患病率达到了1:54,而我国的自闭症患病率调查数据为至少1%,也就是10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自闭症,所以自闭症不是罕见病。 相关阅读: Q2 自闭症是精神病? 在70年前,人们还不认识自闭症,大家把自闭症孩子当作儿童精神分裂患者。 但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均指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尽管自闭症会引起精神方面的共患病,如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障碍等,但是本质上来讲,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障碍,而精神病是因为某些刺激,脑神经的功能发生混乱。 相关阅读: Q3 自闭症是严重障碍? 网络信息过度传递自闭症的严重性,导致家长十分焦虑。 实际上,自闭症包含重度、中度、轻度。邹小兵在讲座中告诉大家,大约70%的自闭症属于轻度,只存在自闭症核心障碍,而智力及语言是正常的。不管是哪种程度的自闭症,只要及时进行科学干预,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轻度自闭症通过科学干预,也能很好融入社会,独立生活。中度的孩子经过科学干预可以转为轻度。重度自闭症要看年龄,如果三岁多就确诊,进行及时的干预,也能改善。 总之,通过科学干预,重度可以不重,但是如果不及时发现并且干预,轻度也会转向严重。 相关阅读: Q4 自闭症男女比例4:1? 邹小兵在讲座中指出,自闭症男女比例为2:1,女性自闭症可能因为“隐藏”而不被诊断。 女性普遍没有男性好动,表征没有男性突出,而且大多文化要求女性温柔安静,所以当女性出现社交障碍时,反而被忽视,被漏诊。 Q5 自闭症极个别有天才能力? 邹小兵认为,大概10%自闭症人士有特殊能力,而且远超普通人。 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的另一方面是“执着”。当把执着用于有意义的工作,就有可能做出贡献。 也许有人觉得特殊能力没有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帮助他们加以发现和发展,对他们的行为、情绪、社交技能等进行干预,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那么他们的特殊能力可以成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 相关阅读: Q6 自闭症是残障? 自闭症是残障与神经多样性并存。 在我国,可能2000年前,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话,很大可能会成为“残障”。但随着我们对自闭症认识水平和干预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得到改善。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当年自闭症日的主题定为”接纳神经多样性“。呼吁大家不要随便把自闭症人士视为残障。 他们只是不太一样,可以看作一种神经多样性,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多元多彩。 Q7 自闭症人士都一样吗? 人们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以为雪就是白色的。但其实,如同每一片雪花都是不同的,每个自闭症人士也是各不相同的。 虽然他们有共同特征——社交障碍,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有的孩子动作灵活,有的动作迟钝,有的孩子不怎么说话,有的却滔滔不绝。 研究中,自闭症可以分为八大类: ●智力正常,语言基本正常; ●智力落后,语言基本正常; ●智力正常,语言落后; ●智力落后,语言落后; ●智力正常,几乎没有语言; ●智力落后,几乎没有语言; ●特定的自闭症,症侯群性; ●非特定自闭症,分不了型; 所以,既然是不同的,我们的家长也就不需要把所有问题都往最坏处想。针对不同,而有不同的心态和应对策略。因为你的心态,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相关阅读: Q8 自闭症与环境因素有关?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自闭症与疫苗接种、环境污染、孕期感染、母亲孕期服药、母亲肥胖、婴幼儿营养缺乏、儿童精神伤害、电子辐射、儿童压力、独生子女等环境因素有关。 但是,如果父母孕龄大、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少于1500g)可能会增加自闭症概率,但只能解释极少一部分案例,还没有定论。 关于发病率增高,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是因为大家的认识水平和医生的诊断水平提高了,过去误诊为多动症、智力障碍等的案例,依据现在的诊断标准,知道他们的核心障碍是社交沟通,都划分为自闭症。 Q9 自闭症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冰箱妈妈”理论,认为自闭症是母亲的冷漠和养育不当造成的,让很多妈妈遭受不白之冤,承受很多精神压力,甚至有些妈妈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时期也成了自闭症史上的黑暗中世纪。 此后,研究证明,自闭症与教养并无关系,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基因是主要因素。 Q10 自闭症完全是遗传基因造成的? 伦敦大学一位教授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说明基因和自闭症的关系。 这个模型认为,一个孩子出生时就带着ASC基因易感性,如果是因为这个基因突变性很大,而直接导致的自闭症,这个过程很难介入干预。这类自闭症多为症候群性自闭症,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 但是更多的情况,带着ASC基因易感性的孩子在早期就出现了不看、不指、不应、不说的自闭症征兆,且不愿跟大人互动,社交兴趣低,可能会导致大人久而久之也不与孩子进行互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患自闭症的风险会增加。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早期干预加以预防。比如和孩子密集互动,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人玩耍,都能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甚至不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 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如果出现了自闭症征兆,哪怕不诊断,也要在家庭中及早做一些干预。毕竟漏诊的代价比误诊大得多。 Q11 自闭症不可以治疗? 过去提到自闭症,大家就认为“不可治疗”,但是越来越多临床案例表明,及早发现,及早进行科学干预,自闭症可以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邹小兵教授甚至提出,如果在早期(1岁左右)能及早发现,并且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预防孩子到三四时发展为明显的自闭症。 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会越来越接近真相。 |
|
来自: 临渊草堂 > 《精神障碍(含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