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受玉有“微瑕”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我们常常说“玉不琢,不成器”,而学生在每一个教育者的眼里,就是一块玉璞,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才能最后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可是,很多时候,学生正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他们,至少改掉他们身上一些缺点,改掉让老师不满意的地方,而让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因为,绝大多数的时候,学生改变的过程无比漫长,他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与教训中找到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发现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窍门;或者需要某一个突然的顿悟,让他明白,怎么做才合乎规则,合乎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行为范式。如果老师一味的操之过急,一味的“恨铁不成钢”,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与教育学生的初衷“南辕北辙”。

这是因为,每个学生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有先天的遗传与基因,有后天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经历,有不同的成长的过程,这些综合在一起,造就了学生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其中,当然有一些只是刚刚形成的,还没有定型的部分,如上课偶尔开小差,作业有一次、两次没有认真完成,这些加以重视,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改正;但有一些,像习惯已经养成,性格已经塑造,这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根本上的改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即会为学生的无动于衷而气愤,也会为自己教育的无力而沮丧。殊不知,问题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么简单,忽略教育的规律而进行教育,这怎么能有好的效果呢?

一位作家说得好,人更像一间房子,里面有四根柱子。有的人是三根樟木、一根松木,有的人是三根楠木,还有一根杂木——每个人都有一根用差一点的木头做成的柱子。我们身为一名教育者,最常做的事情,便是想方设法就是帮助学生去掉那根不好的柱子,而实际上,那根不好的柱子,也是支撑这间房子的柱子之一,是不可以轻易去掉的。蛮横地逼迫去学生去换掉它,这间房子可能已经倒下来了。而我们很多的教育者,不是常常在勉为其难、而又坚定不移地做着这样的事情吗?

同样,我们如果把学生当作一块美玉,就应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无缺的玉同样并不存在,再好的玉也会有细微的杂质与瑕疵,所谓的教育,所谓的爱学生,就是明知道学生有不足,有缺点,但就像对待白玉上的“微瑕”一样,不但一股脑地接受与包容,而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还会告诉学生,“瑕不掩瑜”,在老师的眼里,永远看到玉的温润与通透,那些小小的“瑕疵”,同样也是玉的组成部分,也是老师无条件接受的部分,同样会得到老师用心的对待。因为有了老师的这一份呵护与善待,每一块玉才会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泽,令人赏心悦目。

   当教育都能带着悦纳与包容的心态,都能接受玉有“微瑕”的不完美,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从容,更加笃定,学生在如沐春风、自信满满的教育时空里快乐成长,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到达我们曾经以为可望却不可及的遥远的地方。也许,此时“微瑕”仍在,但美玉已成“大器”。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佳境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