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错 品错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在小说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方式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推动课堂的教学进程,其中或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品析小说的内容,体悟小说情节的变化以及环境的作用;或以情节发展为中心,体悟人物特点,兼顾环境在情节发展中的价值。这样的教学,围绕小说“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特点展开,一方面,帮助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深入,有其可取之处,但另一方面,对于每一篇小说个性化的特点方面,体现不足,不能引导学生读出“这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那么,小说的解读与教学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呢?我们可以借助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小说“错位”结构来进行思考与探究。关于“错位”,孙绍振教授指出:“小说是人的感情动态错位学”,“在小说中,作家使人物心心相错,即使本来有心心相通的可能,也往往错过了时间和空间引起相错幅度的扩大。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相错使情感结构失去稳定性并远离情感平衡态。”孙教授还指出,阅读小说,要关注两个规律:“一种就是'错位’的深度,一种就叫'错位’多元。”可以说,“错位说”为解读小说、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我们指明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小说解读与教学的思路。下面,结合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课文,谈一谈笔者的理解和思考。

一、发现“错位”:在寻“错”中解密

“错位”处即小说的“紧要处”,在小说解读之中,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情感和故事的冲突、变化、因果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寻“错”中解读小说的密码,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1.情感与理智的错位。作家谈歌的小小说《桥》,着力刻画的是老支书面对洪水和惊慌失措的人们,像一座山,临危不乱,舍已为人的精神品质,文中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很多,有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出老支书这一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我们细读这篇小小说,却发现文章中的老支书一直考虑的是群众,却对自己的儿子铁面无情,最后与儿子一起消失在了洪水中。可以说,课文正是围绕着“情感与理智的错位”展开,引导学生发现老支书爱儿子,但为了全村的群众的生命安全,却又不徇私情、大公无私,这一“错位”,正是这篇小说令人动容的原因所在。找到这一密码,关注小说的情节与环境,就能透彻地读懂这篇小说。

2.心理与行为的错位。小说《穷人》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笔下的名篇。文中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如果我们细读文中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如“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都能够看出桑娜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可是我们联系上文,当桑娜探望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去并留下的两个孩子时,她“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正是这篇小说中人物心理与行为的错位,抓住这一点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领悟人物形象特点,读出小说中的温度与情感。

3.表象与事实的错位。《在柏林》一文中,老妇人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一会后,又重复着数了起来。车上的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这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一遍遍的“一、二、三”,令人觉得奇怪,也难怪引起车上旅客的傻笑。但这是小说所描写的表象,接下来,小说中以一位老头的话揭开了事实:“小姐,当我告诉你们这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表现与事实的错位,令小说带给人内心强烈的震憾,对老妇人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让“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围绕着这一错位进行解读,也就找到了这一篇小说理解的密码。

二、赏析“错位”:在品“错”中导读

寻得小说的“错位”处,就找到了走进小说的切入口。从这个切入口走进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品析“错位”,帮助学生明白小说中“错位”的价值,从而使小说阅读走向深入。

1.情境还原。小说中的“错位”是情境的产物,解读“错位”需要还原“错位”产生的情境。如《桥》中老支书为何面对洪水,为何要让儿子排到队伍的最后面呢?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故事发生的情境之中:(1)故事中多次写到的桥,随故事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环境描写,发现群众所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压抑;(2)面对危险,人们的表现前后的变化,本来是挤成一团,但在老支书的指挥下,终于排成一队,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有了生的希望;(3)老支书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求自己的儿子排到队伍的最后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儿子的“插队”行为,如果不及时阻止,并树立权威,很有可能引导群众的再次混乱,耽误救援的最佳时间。所以在情感面前,老支书选择了理智,这样的“错位”,一方面是老支书党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现实救援的切实需要。走进故事的情境之中,理解“错位”背后人物的真实内心,从而更进一步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心理溯源。人物行为与心理产生“错位”,是小说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立体地认识人物形象。在《穷人》中,桑娜一家是贫穷的,但在面对成为孤儿的两个孩子时,桑娜及丈夫都将收养孩子作为第一选择,这正体现穷人精神富有的一面,而这比金钱更为重要。教学中,抓住桑娜行为与心理的“错位”,设计一组问题来溯源桑娜的心理:(1)桑娜担心是丈夫揍自己一顿吗?她真正担心的是什么?(2)桑娜在内心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你觉得她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从文中哪里能看出来?(3)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中你又能体会到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桑娜面对生活的穷困,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和淳朴的心。文中之所以会产生“错位”,其实是对桑娜这一人物特点的放大,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形象。深入文本开展对人物心理的溯源,是解读小说“错位”的一种重要方法。

3.疑点聚焦。小说中人物的一些表现,一开始并不能一眼就知其真实的动机,在表象与事实之间形成的“错位”,我们可以抓住“表象”形成的认知疑点,反复追问,强化学生的初步理解,再与事实之间形成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体悟到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深化对小说的阅读感受。如《在柏林》一文,设计这样的追问:(1)老妇人一直重复数的是哪几个数字?她会怎样数?(2)火车上的小姑娘嗤笑的原因有哪些?她们心里会想些什么?(3)老头一开始为什么没说话,只是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老头当时内心又会想些什么?通过三连问,不难发现,老妇人的举止古怪,两个小姑娘自然反映,老头一开始不愿揭示原因,满腹心事不想倾吐。在对这些“表象”进行聚焦和放大之后,引导学生细读老头在最后所说的一段话,从而形成鲜明对比,带给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强烈冲击,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了生动的认识。可以说,错位结构的出现使得小说出现一种矛盾对峙的状态,而顺着这种状态挖掘正好能让学生发现小说的内涵,使其对小说的理解更深刻。

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如果能够基于“错位”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为我们打开小说学习的新视角,值得我们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