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巩义古民居中的窑洞情结——丘陵土窑洞!

 公司总裁 2021-12-05

  巩义地处黄土高原东端,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因此,挖洞定居便成了巩义先民的主要居住方式。地处豫西黄土高原的巩义人,便祖祖辈辈地在窑洞里生活,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窑洞还是我们巩义地区住宅的主要形式。即便是在山石嶙峋、不能挖窑的地方,人们也要采石券窑,而且往往是窑洞与房屋相结合,构成窑房宅院。

1、窑洞住宅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一面靠山挖窑洞,三面盖房,两边厢房,前边为临街房,形成四合院。

(2)利用山坳,挖成“斗”形院落,三面挖窑洞,前面盖房或者垒墙,称为“窝斗院”,或者叫“椅子圈院”。这种形式可以多挖窑洞,除正面挖3孔窑洞外,两边尚可挖4~6孔,增加了居住面积。

(3)在平地上向下挖成方形或者长方形院落,然后四壁挖窑洞,这种窑称为“天井院”;也可以在台地中央挖天井院。天井院一般能挖窑洞7~11孔,大大增加了居住面积;因在地面以下挖院,所以排水除了挖洞导出之外,主要是挖渗坑贮存雨水,使之慢慢渗入地下。

(4)在高山崖壁上挖两层窑洞。因窑头山高,所以往往修筑两层台阶,台阶上下都挖窑洞,形成“天窑院落”,如二层楼一样,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加固了窑脸,不致因过高而崩塌。

2、窑内的建筑形式

  窑洞一般深3丈左右(也有深十几丈的),宽约8尺至1丈(也有更宽一些的),高约1丈5尺左右。窑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主要依据土质而定。土质一般可以分为白土、姜黄土、红土和烈姜石土4种。土的结构质地又可以分为立土和卧土两种。白土大部分属于立土,较容易风裂、塌片。姜黄土和红土大部分属于卧土,一般粘性大,立壁牢固。烈姜土更结实、立壁及窑顶十分坚固,但挖筑时也最费力。在挖筑时如遇到立土,就要想法及时加固窑壁,以免透风崩塌,其办法是用砖石砌窑腿,或者在窑壁上挖几个龛儿(称拐窑),用砖砌券,起到加固窑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居住面积。属于这种情况的,3丈深的窑,往往挖5~6个坎,靠门口的龛儿可以垒炉灶,中间的可以摆桌椅柜橱,里间的可以放床和其他物品。

  窑壁和窑顶表面处理,原始的方法是,在挖窑时用特制的小镢,将壁面和顶子平刮成错落有致的花纹。但这样的窑壁和顶子年深日久会掉土灰,所以,有人用石灰抹上一层,这样既光亮又卫生,不过,最终还是要掉皮的。于是,富裕人家就将窑洞用砖券起来,再用方砖铺地,这样一来,便既牢固又美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