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训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应熟悉有关标准和设计资料,学会使用有关手册和数据库。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是作为未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训练。 2.实训的题目和内容 2.1实训的题目: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的题目一般定为:制定某一零件小批量试制加工工艺规程。 2.2实训应完成的内容: 1)制定指定零件(或零件组)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卡片,选择所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辅具; 2)对所制定的工艺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和计算; 3)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及主要表面的总余量; 4)确定主要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 5)对主要工序进行工序设计,画出的工序简图,选择切削用量; 6)编写实训报告。 3.制定工艺规程步骤和方法 1.分析设计对象 阅读零件图,了解其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及其在所装配部件中的作用。分析时着重抓住主要加工面的尺寸、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及总余量,画毛坯图 确定毛坯种类和制造方法时应考虑与规定的生产类型(批量)相适应。对应锻件,应合理确定其分模面的位置,对应铸件应合理确定其分型面及浇冒口的位置,以便在粗基准选择及确定定位和夹紧点时有所依据。 查手册或访问数据库,确定主要表面的总余量、毛坯的尺寸和公差。如若对查表值或数据库所给数据进行修正,需说明修正的理由。 绘制毛坯图。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实体用双点画线绘制,比例尽量取1:1。毛坯图上应标出毛坯尺寸、公差、技术要求,以及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圆角半径和拔模斜度等。 3.制定零件工艺规程 零件的结构、技术特点和生产批量将直接影响到所制定的工艺规程的具体内容和详细程度,这在制定工艺路线的各项内容时必须随时考虑到。 (1)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针对主要表面的精度和粗糙度要求,由精到粗地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可查阅工艺手册中典型表面的典型加工方案和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加工精度,选择与生产批量相适应的加工方案和加工方法,对其它加工表面也作类似处理。 (2)定位基准的选择 根据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并综合考虑零件的特征及加工方法,选择零件表面最终加工所用精基准和中间工序所用的精基准以及最初工序的粗基准。 (3)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 根据零件加工顺序安排的一般原则及零件的特征,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在各种工艺资料中介绍的各种典型零件在不同产量下的工艺路线(其中已经包括了工艺顺序、工序集中与分散和加工阶段的划分等内容)。 对热处理工序、中间检验、清洗、终检等辅助工序,以及一些次要工序(或工步)如去毛刺、倒角等,应注意在工艺方案中安排适当的位置,防止遗漏。 (4)选择各工序所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和辅具 机床及刀、夹、量、辅具类型的选择应与设计零件的生产类型、零件的材料、零件的外形尺寸和加工表面尺寸、零件的结构特点、该工序的加工质量要求以及生产率和经济性等相适应,并应充分考虑工厂的现有生产条件,尽量采用标准设备和工具。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可参阅有关的工艺、机床和刀、夹、量、辅具手册,也可访问数据库。 (5)填写工艺过程卡片 工艺过程卡片的格式可参考教科书。该工艺过程卡片的格式较工厂所用的工艺过程卡片(实际上各行各业甚至各工厂其卡片格式也不尽相同)有所简化,更适于学习阶段使用。机械加工以前的工序如铸造、人工时效等在工艺工程卡片中要有所记载,但不编工序号,工艺过程卡片在实训中只填写本次实训所涉及到的内容。 4.编写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零件图的分析、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基准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顺序的确定、工艺路线的制订、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切削用量的选择等。其中制定工艺路线部分要详细编写。 写实训报告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字迹端正,说理清楚。尽量用示意图或计算数据来说明问题,不追求过多的文字叙述。 实训报告的编写工作,应从实训的开始之日起,逐日将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计算等记入笔记本中。每到一阶段,即可按要求逐段整理成文,实训结束前再进行整理补充。 实训报告统一用A4纸书写(另备电子档上交),四周留出边框用于装订。实训报告封皮及任务书用于首页,接下去是正文,并将工艺过程卡按恰当位置附入,后记部分可写收获、体会以及意见或建议,最后列出自己设计中所用到的主要参考资料名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