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他七减八减,我自岿然不变

 新用户2356fYUI 2021-12-06

管他七减八减,我自岿然不变

文/蔡朝阳

最近一个新闻,颇有热度,就是微博的财经大V宋先生,他的孩子坠楼事件。因为是大V,又在自己的微博里谈论这件事,于是被公众讨论。其实,我们都会看到,宋先生的家庭教育里,有很多误区。这件事,不能全怪学业压力。

当然,逝者已矣,活下来的,还是要勉力过好自己的剩余人生。但即便是围观群众,面对此情此景,也会内心恻然。尤其是,双减的形势下,也许,本来,父母若有一点对孩子的觉察,有一点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认识,有很多悲剧,尽可以避免。

关于轰轰烈烈的双减,自其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快半年了,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教师、家长、孩子,究竟怎么样了呢?由宋先生家的这个令人难过的悲剧,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的孩子,这半年,有没有过得好一点。上周,我跟白宇极兄和英国熊兄做了三人的闲聊。也在一些群里,做了一些小调查。希望得到一些较为贴近真实的信息。

我看到李镇西老师做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调查,出来一些数据,这个调查更为详尽。这件事做得蛮好。这些数据体现出来的问题,也都很有代表性。当然,这个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但总归数据更有说服力。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标题的这句话:管他七减八减,我自岿然不变。这个意思,不是说,行政层面要减负,而我们家长一定不减。而是想要说一个原则,就是,教育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有一个恒定的价值的。不管时代风潮流行什么,不管教育的政策如何变化,这个恒定的价值不会变。家长需要去守护的,就是这个恒定不变的东西。双减之前,要去守护,双减之后,仍是要去守护。关键就在你是不是能只手破壁,抓住这个核心要点,别的,说实话,都只是次要因素。

那么,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呢?讲来讲去,就是孩子要有自我,要有热情所系的东西,有内驱力。再加上一点点自我管理能力。足矣。

以上要点,我都写过文章,比如《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可以再看一下。

原理是这样的。人是一种有意义感的动物,一定要从事自己有热情的事务,才能投入其中,体会到价值感。一个人只有自己喜爱,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而一旦有热情把这件事做好,无论这是什么事,都可能成为行业翘楚。而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任何的行业翘楚,都不可能吃不到饭,赚不到钱的。

颠扑不破的道理,就这么简单。但实行起来,确实很难。古话说,知易行难,我并不赞同这句话,如果已经知道,但还不能实行,就说明不是真知,或者仅仅了解皮毛。黑格尔说,理解即克服,认知没到这个层面,是无法克服的。

我看宋老师也是,在微博上控诉,千控诉万控诉,唯一没有控诉的,就是他自己。为什么身为爹妈却不能自我反思呢?尤其是看上去事业有成的爹妈,往往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固执,事业越成功,越相信真理在握。

但时代不同了,有些所谓的成功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在1980年代,捡破烂也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当下,卖煎饼而日进斗金恐怕只是成功学的毒鸡汤。在知识匮乏的时代,汪国真也曾领一代风骚,而在当下,宋老师恐怕也只能自食苦果。

孩子跟我们完全是两个个体,也处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世易时移,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有限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不可知的未来。有这个自我的限度意识,就不会虚妄。尤其是人到中年,要知道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也要知道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至少,认识到一点,家庭,不是学校的延伸。那么,在这个家庭里,就会有温情。这是给孩子灌注生命活力的东西。

回到双减。就我的了解来看,双减之下,已经有了三种不同后果。

一个是真减了。少了作业,没有考试和排名。孩子们倒是高兴,但这却给家长带来不确定感。心里很慌。因为以前,家长看学校排名情况,孩子大致在什么位置,心里有数,现在呢,心里没底了。这是一位家长的真实留言。

其实,这位家长有个误区,就是把学校里的学科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学科知识其实只是衡量孩子学习力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这个关涉到我们对孩子的全面认知。多数家长自己是被应试体制所塑造,自然也只能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但想想吧,孩子的诸多天赋被同一把尺子所衡量,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还是认识的问题。也不是一点都不关心学科成绩,也不是把这个当做全部。这句车轱辘话的意图,只是想让家长酌情处理。

第二个是,换汤不换药。形式主义走过场。从反馈来看,这样的事实,也不是少数,尤其是三四线的县城。那么,我觉得,家长更有理由岿然不变了。处惊不变。以前怎么带孩子,现在还怎么带。

第三种情况,则是,经过开头时的一轮,贯彻下来了,然而,老师和孩子,压力更大了。这一点,有一位家长的回复特别有意思,她说:班主任更容易发脾气了。

这个才是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即是,老师也好,孩子也好,压力反而变大了。那我们怎么办呢?我对老师没什么建议。成年人,又是教育工作者,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策。但是,对于家长和孩子,我还是有几句建言。

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成长是一个阶段,至少需要用一年两年这样的长远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进步。如果你能五年十年地看,就赢在未来了。

了解学习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习惯。首先不要再给孩子加码,有可能的话,再酌情给孩子减免一点不必要的机械作业。孩子为什么写作业拖拉,是因为写得快的话,他也没有好果子吃,爹妈觉得孩子学习轻松,会从教辅书店里买更多练习册……

教会孩子时间的自我管理。

保证睡眠。

多带孩子去户外体育运动。

把家庭视为港湾,而不是学科培训基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