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5 07:09:34岐黄之术是不是中医?有人会觉得我提出的问题有点奇怪,中医发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就是中医吗?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中医源于《黄帝内经》不假,但《黄帝内经》不全是中医。可以这么说,《黄帝内经》包含着中医,中医不全是《黄帝内经》。我这样说,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是传统中医。如果是现代中医,那么中医和《黄帝内经》变成了交叉关系。现代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已经异化。传统中医把病放在人的整体上看,现在中医也学会了看病的微观。在这个意义上,岐黄之术已经不能等同于中医了。 岐黄之术诞生于原始社会。那个时候,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所以,人的健康和寿命受到严重的威胁,健康问题的频繁出现,导致了寿命的十分的短暂。黄帝通过氏族部落间的战争统一了华夏,战争后的修生养息,让黄帝看到了百姓中的最根本的问题,生命。为了解决百姓中的健康问题和寿命问题,黄帝和岐伯一批大臣讨论了生命现象,在讨论中形成了《黄帝内经》。其实,历史的真实并不是这样,而是后人总结了先人的养生智慧,以黄帝和岐伯的名义编写而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开创了新的纪元。所以,《黄帝内经》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不生病,通过不生病来延长寿命。事实已经证明,《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医的诞生,实际上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的事了。其中,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张仲景。当年流行瘟疫,张仲景的家族中死了许多人。正是这“千村僻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灾年,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就是这本书,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从此以后,六经辨证成了中医的经典。其实,真正叫中医还有待时日。当西医随着八国联军进入中国以后,为了区别西医,才有了中医的这个名称。不过,为什么叫中医?还有一种说法,那是从岐黄之术。岐黄之术中,确实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为了在实质上区别于西医,也能解释中医名称的由来。不管怎么说,中医是在《黄帝内经》之后发展起来的,也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离开了《黄帝内经》,中医可能什么都不是。 现在的事实是,中医进了医院,正在不断地西化,而岐黄之术依然在民间流传。这和岐黄之术的涵盖面和生活化有关。 岐黄之术的重点不在生了病以后怎么办,而在怎样才能不生病。整部《黄帝内经》只有十三个半方子就是很好的例证,更多的是在论述治未病的思想。所以,不要指望读了《黄帝内经》就能治病,但可以读了《黄帝内经》可以不生病,生了病也容易好。所以,《黄帝内经》不是单纯的医书,只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已。如果想治病,还不如去读《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医只是《黄帝内经》的派生,《黄帝内经》的涵盖面大大超出了中医的医术范围。 实际上,岐黄之术真正涉及不只是医术,而是人的生活方式。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不生病呢?这不仅是解决不生病的问题,也是解决生了病容易好的问题。我为什么说中医在民间?因为真正的中医应该是岐黄之术。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吃药手术,还应该是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是饮食有节,如何安排一日三餐?其次是起居有常,该睡觉的时候必须睡觉。最后是闲情寡欲,养生先养心。一般来说,五千年的人体五脏没什么变,生活方式也不能变。不变,意味着你的身体可能健康,也可能长寿。变了,意味着你的身体可能病变,也可能夭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任何的人为改变,其结果一定是病了,或者死了。 那么,岐黄之术是怎样规范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呢?首先,岐黄之术教你应该吃什么。《黄帝内经》告诉你,应该吃四大类食物:谷物,水果,蔬菜和肉类。《本草纲目》细化了《黄帝内经》,告诉你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按照岐黄之术的分类,所有的食材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食物;第二大类是药物;第三大类是药食两用。也就是说,没病的吃食物,有病的可以吃药物,养生的可以吃药食两用的。应该说,这样吃的人不会生病,生了病也容易好。不这样吃的人,其结果不堪设想。其次,岐黄之术教你如何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八个字全部包含了。有人不愿意这么做,喜欢夜生活,喜欢熬夜,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你的身体是否适应。适应的,当然可以;不适应的,你说可以不可以?其中的道理,就是违背了生命规律会怎样?在生病和死亡的问题上,可能是最公平的,不管你多有钱,也不管你职位有多高,该病的都会病,该死的都会死。你去求医,没有人会告诉你。但,岐黄之术却在无时不刻提醒你,你听了吗?第三,岐黄之术教你不生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二句话,中医越讲越少,现代中医根本不讲,却是不生病,病了容易好的关键。其实,吃五谷哪有不生灾的,关键是怎样对待。怎样对待中,关键不是吃什么药,而是你对生活方式的反思,这需要稳定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没有看不好的病,只有难以稳定的情绪和难以平静的心。试想一下,心都乱了,怎么去改善你的生活方式? 我得益于《黄帝内经》,并不是完全得益于中医 。中医对于我的养生不是没有好处,健脾开胃,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这都是中医的方法。但是,中医的方法只是缓和和治愈了过去的病,但我的不生病和延缓衰老还得靠岐黄之术。我的本能养生,完全是岐黄之术。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改善我的生活方式。现在不生病,还能保持十几年前的感觉,甚至好于十几年前的感觉,其功劳不是中医,而是岐黄之术。我的看法是,看病可以求助于中医,但养生必须求助于岐黄之术。这是因为岐黄之术不等同于中医,更不等同于现代中医。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其关键是你把健康交给谁? 岐黄之术不等同于中医,你同意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