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育女的过程有幸福有烦恼,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从娃生下来开始,吃喝穿用事无巨细。
随着一天天长大,需要培养他的各项技能,渐渐地会说话会走路,父母照顾娃的工作难度又会增加。除了保证物质更多需要关注心理成长,关注孩子情绪。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不断进步,充满自信,不可否认自信是孩子成长、成功的优势。
所以越来越多父母重视赏识教育,夸奖不断,从孩子角度看,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无疑很开心。
但是夸奖方式不同效果大相径庭,不走心的夸奖让孩子自负,而父母却误以为自信。
在《非诚勿扰》中一位男嘉宾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夸奖,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得到爸爸的认可。

随后孟非曾在微博发文表示,中国家长妈妈对孩子乱夸,而爸爸以家长权威身份居高临下从不夸。这种现象似乎是严父慈母,但是恰如其分地赞美更利于成长。
有的父母担心一味赞赏会使孩子骄傲,所以为了所谓的鞭策,采用打压教育从不肯定孩子,结果虽然不骄傲但会走向自卑。
一部分父母为了提升孩子自信,盲目夸奖“真棒”“真聪明”,让孩子迷失自我,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
在成长过程中娃犯错误了、进步了,需要怎样的惩罚或夸奖,父母的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不痛不痒”达不到教育的最好效果,而过犹不及,不得不说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项“技术活”,正如孟非所讲恰如其分。
孩子大多时候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为自己定位,如果父母的心理暗示误导,对孩子无疑是摧毁。
《金星秀》中,金星讲述了她的一位大学教授朋友教育孩子的经历,这位教授认可赏识的教育理念,认为经常夸孩子,他越来越优秀。

对儿子经常说“真棒,孩子”。有一次这位教授的儿子参加书法比赛,受妈妈长期认可教育方式影响,孩子信心十足能拿到一等奖。
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并没有拿到一等奖,于是这个孩子开始去向评委要说法,评委毫不客气地客观评价了他的作品确实比不上一等奖作品。
这个孩子一时情绪失控,甚至有了撕毁现场作品的举动,而一旁的妈妈不仅没有纠正儿子的行为,却指责老师打击孩子自信心。

还有一次孩子参加学校的接力赛,因为速度跟不上拖了班里的后腿,几位同学开始埋怨他。
这时这个孩子非常气愤地说“我妈妈一直说我最棒,是你们的错”,就这样班里的同学都开始孤立他。
盲目地夸奖使孩子造成错误的认知,因为最信任的爸爸妈妈就说自己“很棒、聪明”,那他必信无疑。
父母要传递给孩子是非分明的意识,该表扬的就要有理有据地表扬,而不是一句“真棒”来敷衍。

如果孩子有不得当的言行,一定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成长。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为了定比定律和贝索勒进行了长达9年的争论,并且非常激烈。最终普鲁特斯获胜,他曾经真诚地表示,要感谢对手贝索勒。
如果不是和他针锋相对,自己也不会这么深入地持续研究,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劳属于对手。
泛泛地夸奖只会让孩子眼界窄,更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一旦有竞争,如果结果不满意就会失落,甚至贬低对手。
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从竞争对手那里有所启发,也不利于成长。

让孩子正确认识竞争,为了过程而努力,在竞争中增长经验才能不断进步。
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失败,并且不会只有一次,如果家长一味用夸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面对失败他将不能接受。情绪上接受不了,更不可能会有跌倒爬起来的勇气。
要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的,是成长的机会也是为成功打基础。只要不放弃,为失败找方法,就能从中体会乐趣,经过努力后的成功成就感更大。

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从小培养他的逆商,让他面对挫折依然能冷静找方法。
从小事做起少一些不走心的夸奖,多一些正向的鼓励,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绘本或故事,从那些坚强的人物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更深刻。

我家孩子喜欢的是《儿童逆商培养》绘本,适合2-8岁的孩子阅读,书中有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方法。
孩子读后知道遇到困难后,应该怎么做,从而获得自信心,提升自己的逆商指数。

俞洪敏认为,培养孩子的逆商,比认真学习更重要!所以,家长要重视逆商的培养,和其他早教是一样的重要。
经常陪孩子读《儿童逆商培养》绘本,让孩子懂得一定的道理。

书中有12个场景,都是孩子经常会遇到的,贴合实际生活,代入感很强烈。孩子喜欢读,愿意读,这是这套绘本,区别其他绘本的亮点。
每位父母都想通过夸奖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向上,扬长避短。但是不走心的夸奖虽然使孩子愉悦,它所带来的弊端却有摧毁的力量。
所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教育方式要恰如其分,让孩子能正确认识自我,在竞争过程中成长,在经历失败之后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