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 王若怡)当下,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独居”正在成为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初步预测,到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亿-2亿人。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张纯告诉央视网记者,不管是主动独居还是被动独居,独居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可以在族群内部解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在急剧地转型。原有的宗亲纽带,血缘关系,正随着流动性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在“陌生人社会”里,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亲戚、朋友等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会越来越少。 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独居不孤独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交流才能有价值的体现。那么长久独居到底会不会带来心理问题? 张纯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基本权利,但要尽量秉持“独居不孤独”的原则,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如果独居者身心社会功能健康正常,在独居的过程中,乐在其中,可以很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就没有问题。有些独居者不和别人交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交流,他们只是在和自己交流。在初期可能会自发地寻找一些排遣孤独的方法。 张纯强调,个体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受挫的过程,当我们手足无措时,可以暂时躲进树洞,但树洞只是临时的疗愈场所,不是人生永远的栖居地。 年轻人有未来,老年人有过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工作、学习等原因,没有办法陪在父母身边,关于独居老人的生活、安全以及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张纯介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年龄越大,社会价值感就越低,内心往往会表现出自卑。年轻人谈的话题,老年人插不上嘴,年轻人使用的新技术,老年人不会甚至没有听说过。 老年人的思维特点是向后看,年轻人的思维特点是向前看。年轻人有未来,老年人有过去。所以,在跟老年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最好就要采用一些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的语言,比如叙事疗愈的方法,聊一聊关于他们过去的一些生活、工作等。 年龄越大,越要培养自己更多的爱好 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老去。衰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都应该未雨绸缪,事先做好这种心理建设。 从事心理干预工作多年,张纯接触过不少案例。他告诉央视网记者,老年人退休后,会感觉突然一下子失去了社会价值,往往会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比如,离退休综合征,大部分人可能要经历1-3年的时间,严重的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 他认为,培养爱好是抑制衰老,甚至是减缓心理压力一个最好的方法。无论是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弹钢琴还是喜欢钓鱼,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不违反国家法度,就要极力地去张扬。 年龄越大,越要培养自己更多的爱好。一旦到了光荣退休的那天,就会发现我们期待已久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