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3年开埠,上海从此告别小渔村,在成长为魔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显得与大清的疆土、风情,格格不入。有诗为证:“马龙车水日喧阗,到处笙歌醉绮筵。十里洋场成化外,情天孽海自年年。” 这组1907年的上海照片,经修复上色,完整还原了当时的上海风情。 洋泾浜棹歌图 洋泾浜,是上海一条小河沟,后来成为租界的分界线。于是,这条河沟两侧就成华洋通商、赶集的热闹街市。当地人创造的洋泾浜英语,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主要工具。 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商业街,照片中1907年时候还是小商摊、小商店为主,到1908年后,南京路迎来巨变,开通有轨电车,高楼大厦林立,真正成为上海的购物天堂。 福州路 上海开埠前,有四条通往黄浦江的土路,福州路就是其中之一,叫做四马路。随着租界的发展,这里成了整个上海最能代表华洋交汇的地方,“吃在四马路”,那时候去上海,逛完外滩,必去福州路大快朵颐。 聚餐 上海作为晚清的一线城市,南北汇集,华洋杂处,更是网罗了海内外的美食,老馆子很多,各种菜馆、点心店、茶楼、食摊,尤其四马路、浙江路、八仙桥,是上海著名的美食街。那时的上海人还吃不惯西餐,西餐厅都经过改良,叫作番菜馆。 人力车 人力车可以说是旧上海的一个标志,又叫东洋车,1869年在日本问世,1874年引进上海,仅仅数年,就发展到几千辆。上海因车座都涂黄色,所以又叫黄包车。直到民国年间,人力车仍然是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独轮车 独轮车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了,可以拉货,也可拉人。在人力车传入上海之前,道路上就是轿子和独轮车的天下。虽然一辆独轮车可以坐好几个人,但是座位拥挤,木质轮胎不防震,行走慢而不稳,所以乘坐体验并不好。 沪上理发图 这张理发图,虽是摆拍,但看起来与清朝很多其他街头理发照片不同,理发的工具、布置更为精致,也不仅仅是刮头、编辫子,打理的似乎更加细致,或许是反映当时上海理发馆的情景,从中也可一窥上海的繁华。 女学生合影图 这张照片上题注:“开校第三年纪念日,摄影于也是园。”落款是甲辰年,也就是1904年。根据年份推测,这个女子学校,应该是1902年创立的市立务本女子中学校,最初叫务本女塾,现为上海市第二中学。 猫和老鼠 1907年,上海老闸的巡警和犯人,巡警是新事物,枷锁和牢房却还是老事物。到无论如何,晚清1901年开始建立的巡警,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具有巨大的作用,极大加强了社会治理。 稚子图 一群看起来周岁左右的孩童,围坐一起,虽然穿着传统中式服装,地上却摆着看起来很精美的硬皮相册,也反映了上海在近现代之间的一种嬗变。 ![]() 渔民图 在岸边搭着窝棚的渔民,从事这一传统行业的人,对于上海来说,应该是下下计了。但凡有点路子,上海很多贫民,都会进厂当工人,进店当伙计,赚的钱都要比农民多。这就是当时的上海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