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公孙鞅面试记》-资治通鉴100讲

 小双叨日常 2021-12-07

之前说过要更资治通鉴100讲的,许久不曾更新,有点不好意思。今天上班路上正好听周纪二关于公孙鞅,挺有趣的,就和大家讲讲吧。

公孙鞅就是我们熟知的商鞅,他是卫国人,贵族家中的庶子,一般来说比较难在本国从事有身份地位的职务。于是来到魏国,在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没错,这个公叔痤就是当初以公主驸马计逼走吴起的那位公叔!公叔痤大限将至时,对魏惠王说:“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魏惠王听了没吭声(说实话,我真的挺怀疑公叔痤举荐的诚意的,大王什么脾气他应该很清楚,如果早想重用商鞅,为何“知其贤却未及进”?,能有多少事耽误着一直不能成行啊。临终了,对自己没威胁了,推荐一个无名无籍的年轻人要大王“举国而听之”,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轻易采纳吧)。

公叔痤于是又说:“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也不给大王思考的时间,就说如果不重用的话就杀掉。你就不能举一些例子,多劝几次?我估计这可能才是他的本意吧。这次大王倒是点头同意了。

回过头来,公叔痤又把他对魏惠王说过的话复述了一遍给商鞅,并让他赶紧跑路。这话听着十分绿茶,但如果换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不能说是不符合“先君而后臣”的情理。商鞅也是没听,认为如果大王不能听第一次用他,那也一样不会听第二次杀他(可能这时还是心存幻想,万一呢你说是吧?)

结果,最终魏惠王还是没有用他。他便去了秦国。经宠臣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资治通鉴中只有一句话“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而史记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四见秦王。分别释以尧舜的圣人之道,鱼汤(禹汤)的治国之道,秦王都不为所动;第三次开始讲春秋五霸治国之道,秦王才开始有兴趣,待说到通过变法迅速富国强兵,秦王的膝盖都要移到商鞅那儿去了。史记的故事性果然强,描写的绘声绘色,让人看的津津有味。故事嘛听听就罢,图个一乐。不过最终,商鞅还是得到了重用。

但是我还是想根据这个故事吐一下槽:秦孝公确实是礼贤下士,极富耐心,不然以君王之躯,居然给了一个无名之辈四次“面试机会”;而商鞅,可能确实是有才华的,但可能情商不是太高。如果说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就应该可以大致了解到秦王对哪种治国之道更感兴趣。还需要四次长谈?所以这种自我,和不知进退,为他将来被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面试记就不讲商鞅变法了,地球人都知道。

最后说一说商鞅好“刑名之学”,刑名之学是什么呢?

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明赏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韩非子亦尚“刑名”。《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

儒家大多对刑名之学者没有什么好感好印象,称其为薄情寡义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