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xianfengdui111 2021-12-07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轰炸后的东方图书馆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魔鬼圣经》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泥泞天使”

历史上,那些毁于灾难和战火的图书馆

阿根廷诗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说图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那么图书馆就是这些记录的归宿。世界各地曾经出现过一些藏书丰厚的图书馆,其中不少在战乱中遭到焚烧和毁坏,众多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典籍永久消失。香港作家、书店创办人叶锦鸿的《消失的图书馆》一书,讲述的正是那些令人唏嘘的有关图书馆的故事。

图书曾经是珍贵的战利品

讲瑞典大学图书馆,不妨从一本充满神秘魔幻气息的《魔鬼圣经》说起。

瑞典皇家图书馆内收藏着一本13世纪早期由本笃会修道院僧侣书写的神秘之书,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手抄本《魔鬼圣经》。这本书最受关注的是一幅恶魔张牙舞爪的彩色图片,这幅图为它带来了“魔鬼圣经”的称号。但在这幅图的对面却描绘了天堂的景象,呈现了另一种感觉。

《消失的图书馆》一书中谈到,这本巨大的《圣经》是中世纪最大的手稿之一,全书大约92厘米高、50厘米宽、75公斤重。这本书由310张羊皮纸制作而成,需要两个人才能把它抬起来。传说,《魔鬼圣经》是波西米亚修道院的一名僧侣在魔鬼的帮助下写成的。这名僧侣被判处死刑,他在绝望中乞求宽恕,承诺制作一本包括人类所有智慧的书为修道院带来荣耀,并且在一个晚上完成。当他发现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写好时,破晓前就与魔鬼进行了交易:将灵魂出卖给魔鬼,魔鬼帮助他完成了全书,但是将魔鬼的画像加入了书中以显示撒旦的力量。

1648年,30年战争(1618-1648)结束时,瑞典包围布拉格,《魔鬼圣经》作为战利品被带到了斯德哥尔摩。1697年,斯德哥尔摩皇宫发生大火,一名尽职尽责的仆人用尽力气搬起《魔鬼圣经》,拖到窗边并抛出窗外。《魔鬼圣经》被拯救了,可惜在混乱中丢了12页。在这之后的300多年,这本书一直保存在瑞典皇家图书馆。

讲到瑞典皇家图书馆的珍贵藏书时,叶锦鸿称之为“战利品的殿堂”,因为很多珍贵的手稿典籍均是通过战争获得(当然这种行为应该谴责)。30年战争时期,瑞典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国家组成的联军,确立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收藏于波兰的一些图书馆的书籍,在1626年作为战利品被送到瑞典。其中,瑞典人带走了16世纪著名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藏于大教堂图书馆内的书籍,包括早期版本的《天体运行论》。

“也许是命运的讽刺,这些在战争中被掠夺的书籍终究难逃厄运。”叶锦鸿如此评价,1697年,因皇宫那场大火,瑞典皇家图书馆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馆藏,图书馆只能改址重建。

“瑞典学习教会的编书目录系统,作为国家图书馆发展的参考。在瑞典人的概念中,这些战利品被称为文物转移,是构建国家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仿欧洲大国的文化,瑞典文化的根基由此生成。”叶锦鸿谈到,可惜那些被掠夺文化财产的国家,很难能让被掠夺的文物回归本国。

东方图书馆被毁

纸灰飘落数日

20世纪30年代,位于中国上海的东方图书馆享有“东亚文明文化宝库”“亚洲第一图书馆”的美誉。它的前世今生和藏书一起,永远是爱书人关注的话题。

介绍东方图书馆之前,叶锦鸿先从商务印书馆讲起。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等几个年轻人筹得3750块大洋,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弄堂德昌里开业。1922年,商务印书馆成立图书馆委员会,以14万元购入一块空地并建造了一座5层大楼,定名为东方图书馆。图书馆大楼于1924年建成,商务印书馆与东方图书馆分立上海宝山路的两侧,十分壮观。东方图书馆当时是上海华界的最高建筑,也是上海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同年4月印度文豪泰戈尔在徐志摩陪同下来上海时,就是在东方图书馆为其举办的盛大的欢迎宴会。

1926年5月2日,东方图书馆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据次日《申报》报道,当时“车水马龙,均为参观而来,人数达千余以上,内并有西人数人”。开馆当天统计馆藏总数为古籍79713册、地方志2641种,还有15世纪以前的西洋古籍、多套完整的中外期刊等。图书馆每年有5万元的拨款用于购买图书和日常开支,所以藏书迅速递增。1928年,东方图书馆还开设儿童图书馆,有西式平房5间,每天下午3-6点对小学生开放。

可惜,这座知识的宝库也在战火中被毁。1932年1月28日,日本出动20多架飞机对闸北区进行了狂轰滥炸,商务印书馆多处中弹后着火,印刷机械全部被烧毁,东方图书馆也“悉数被焚,殊为痛惜”。有资料记载,这次轰炸摧毁“中文书籍二十六万八千册,宋版一百二十九部,元版一百七十九部,明版一千四百四十九部,清版一百三十八部,抄本一千四百六十册……东西文书八万册,有十五世纪前所印之西洋古籍五千余种。……”大量被毁的珍本古籍是海内孤本,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事后,图书馆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张元济拄着拐杖站在废墟前,泪流满面,他甚至后悔不该将如此多的典籍集中存放在这一处。回想起这桩事件,身为书店创建人的叶锦鸿文笔之间十分痛心。“据史料记载,纸灰在上海的上空飘落数日不散。”这些无处安放的纸灰,是再也无法承续的文化财产。

略可安慰的是,商务印书馆很快积极着手复兴东方图书馆,仅一年之后,复兴就取得了相当成效。永远不可填补的遗憾是,当年东方图书馆的盛况,只能存留在泛黄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中了。

从泥土中拯救图书的“泥泞天使”

《消失的图书馆》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上那些曾经声名赫赫,但又在战争或自然灾难中被损毁的图书馆。除了上文中论及的瑞典大学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还有伦敦图书馆的两场火灾纪事、鲁汶大学图书馆的两次劫难,以及二战中德国图书馆遭遇的轰炸等。除了书,图书馆还讲述人的故事,“泥泞天使”就是作者重点讲述的一群拯救佛罗伦萨图书馆的图书的爱书人。

之所以称他们为“泥泞天使”,是因为他们拯救的是遭遇洪水后散落在泥土和碎片中的图书。佛罗伦萨这座古老的城市在阿尔诺河畔走过了2000多年的岁月,孕育了达·芬奇、但丁等无数文化艺术方面的杰出人物。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一直与洪水对抗,历史上有数次城市变为沼泽地,如同但丁《神曲》中所写的预言:河流变成了一条“诅咒的壕沟”。

1966年11月4日晚,倾盆大雨伴着暴风,令意大利的阿尔诺河和波河的河水猛涨,次日凌晨阿尔诺河冲破了市区的河堤,河水淹没了街道,水位上升到民宅的二楼,城中大部分地下室变成了水窖。人们惊恐地呼喊,看着汹涌的洪水冲击着他们居住的楼房。洪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冲入城中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含有黑色原油的滔滔洪水对艺术品和图书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佛罗伦萨国家中央图书馆的13万件馆藏有三分之一被损坏,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中古时期的地图、19世纪的报纸等。几千件珍贵手稿原件被埋在泥泞深处,可谓一场文物灾难。

“当文明受损时,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诚如作者所言,图书馆馆长卡萨马西马快速投入到图书抢救行动中来,他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疾呼,在各条战线上采取行动,寻求各方支持。消息传出后,从世界各地赶来众多志愿者,他们被称为“泥泞天使”。

“泥泞天使”大都是年轻人。谁也没有统计到底多少人参与了这场文明大救援,也没有详细资料记录这些救援者的姓名与国籍。今天,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可以看到救援场景的照片:他们用木板清除污水、搬运雕塑,细心清理古籍中的泥沙。“他们食物短缺,水很少,在最初几天里几乎没有任何设备,不得不在泥浆和污秽中工作……从黎明到黑夜,他们没有任何休息。”

“在这些灾难中,守书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文物保卫战,拯救了一本又一本图书文献免于摧毁。”如作者所说,抢救书籍就是抢救人类文明的精神之光。如今,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图书的保护和修复者在默默苦干,为了让他们修复的古籍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延续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