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相关,遗传易感性、异常的炎症反应以及与肺异常发育等众多的宿主因素参与发病过程;严重的合并症可能影响疾病的表现和病死率。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一)个体因素 1.遗传因素:慢阻肺有遗传易感性。 2.年龄和性别:年龄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慢阻肺患病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女性对烟草烟雾的危害更敏感。 3.肺生长发育:妊娠、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直接和间接暴露于有害因素时可以影响肺的生长,肺的生长发育不良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 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哮喘不仅可以和慢阻肺同时存在,也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也参与慢阻肺的发病过程。 5.低体重指数:低体重指数也与慢阻肺的发病有关,体重指数越低,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 (二)环境因素 1.烟草: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 2.燃料烟雾:柴草、煤炭和动物粪便等燃料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 3.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质(PM)和有害气体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PM2.5的浓度超过35 μg/m3时,慢阻肺的患病危险度明显增加。 4.职业性粉尘:当职业性粉尘(二氧化硅、煤 尘、棉尘和蔗尘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可导致慢阻肺的发生。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通过这一途径参与慢阻肺的发病。 5.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病毒和(或)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 6.社会经济地位:慢阻肺的发病与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室内外空气污染程度不同、营养状况等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可能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三、发病机制、病理学表现及病理生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二)病理学表现 慢阻肺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存在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 在中央气道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上皮损伤,黏液分泌腺增大和杯状细胞增多使黏液分泌增加。外周小气道病理改变包括:外周小气道(内径<2 mm)的阻塞和结构改变,小气道的狭窄与管周纤维化导致的气道重塑,终末细支气管和过渡性细支气管的丢失。这些改变在早期的慢阻肺患者就已经存在。气道壁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增多的黏液分泌物阻塞气道管腔,引起固定性气道阻塞及气道壁结构重塑。肺气肿导致附着在小气道周围的肺泡间隔破坏,使维持小气道开放的力量减弱。上述病理改变共同构成慢阻肺气流受限的病理学基础。 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灰白或苍白,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大疱。形成小叶中央性肺气肿为主的肺气肿改变。 轻‐中度(GOLD 分级 1~2 级)慢阻肺的肺小血管就存在血管内膜增厚。 重度‐极重度(GOLD 分级 3~4 级)慢阻肺中存在血管壁弹性纤维增厚、平滑肌增殖、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和肺毛细血管数量减少。慢阻肺晚期继发肺源性心脏病时,部分患者可见多发性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三)病理生理改变 慢阻肺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气流受限、气体陷闭和气体交换异常。 1.气流受限及气体陷闭:进行性发展的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慢阻肺病理生理的核心特征,表现为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 FEV1的降低,与小气道阻力增加和肺泡弹性回缩力下降相关。呼气时气体陷闭于肺内,致肺过度充气和胸内压增高,导致肺泡通气量下降及心室充盈异常,进而引起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的下降。过度充气在慢阻肺早期即可出现,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 2.气体交换异常:气流受限致肺过度充气和肺容量增加,降低吸气肌肉力量;气道阻力增加导致呼吸负荷增加。通气驱动力减弱,使肺泡通气量明显下降。肺实质的广泛破坏,肺毛细血管床减少,使通气/血流比率失调,气体交换进一步恶化,出现低氧血症常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 3.黏液高分泌和纤毛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咳嗽咳痰的重要原因:A有害物质刺激导致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下腺体增大,进而出现黏液高分泌;B吸烟可使柱状上皮鳞状化生,纤毛变短而不规则,引起纤毛运动障碍。 4. 肺动脉高压:慢性缺氧导致肺小动脉缺氧性收缩,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平滑肌肥大、增殖,共同参与了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进而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 竭。 四、临床表现、诊断及评估 (一)临床表现 1.病史:诊断慢阻肺时,为减少漏诊,应全面采集病史,包括症状、危险因素暴露史、既往史、系统回顾和合并症、家族史(慢阻肺有家族聚集倾向)、发病规律(起病隐匿,缓慢渐进性进展,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发病年龄、与季节的关系(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秋、冬寒冷季节症状明显)。 表1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筛查问卷 2.症状:(1)主要临床表现: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通常在疾病早期出现,而后期则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2)症状特征及演变:①慢性咳嗽:是慢阻肺常见的症状。咳嗽症状出现缓慢,迁延多年,以晨起和夜间阵咳为著。②咳痰:多为伴随症状,痰液常为白色黏液浆液性,常于早晨起床时剧烈阵咳,咳出较多黏液浆液样痰后症状缓解;急性加重时痰液可变为黏液脓性而不易咳出。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④胸闷和喘息: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和喘息,此非慢阻肺特异性症状,常见于重症或急性加重患者。 3.并发症的表现:(1)右心功能不全:当慢阻肺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时,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或全身)浮肿等体循环淤血相关的症状。(2)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慢阻肺或急性加重的患者,由于通气功能严重受损而出现显著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Ⅱ型呼吸衰竭),此时患者可有明显发绀和严重呼吸困难;当二氧化碳严重潴留,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时,患者可出现行为怪异、谵妄、嗜睡甚至昏迷等肺性脑病的症状。(3)自发性气胸:多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闷和(或)胸痛,可伴有发绀等症状。 4.体征:胸部体检可见以下体征:(1)视诊及触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呼吸变浅、呼吸频率增快、呼气时相延长、辅助呼吸肌(如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参加呼吸运动,重症患者可见胸腹呼吸矛盾运动,部分患者在呼吸困难加重时采用缩唇呼吸方式和(或)前倾体位;合并低氧血症时可见患者黏膜和皮肤发绀;触诊可有剑突下心脏抬举感等。(2)叩诊:可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均系肺过度充气所致。(3)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可闻及干性啰音或哮鸣音和(或)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下心音较清晰响亮。此外,合并肺心病时患者可见下肢水肿、腹水和肝脏肿大并压痛等体征;合并肺性脑病时偶可引出神经系统病理体征。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 (1)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慢阻肺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监测、预后及治疗反应评估中最常用的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1/FVC<70% 是判断存在持续气流受限,诊断慢阻肺的肺功能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如果FEV1/FVC在68%~70%之间,建议3个月后复查是否仍然符合FEV1/FVC<70%的条件,减少临界值病例的过度诊断。气流受限导致的肺过度充气,使肺总量(TLC)、残气容积(RV)、功能残气量(FRC)、残气容积与肺总量比值(RV/TLC)增高,肺活量(VC)减 低。深吸气量(IC)是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深吸气量与肺总量之比(IC/TLC)可以反映慢阻肺呼吸困难程度。肺泡间隔破坏及肺毛细血管床丧失可使弥散功能受损,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降低。 (2)胸部影像学检查:①胸部 X 线检查。慢阻肺早期可无明显变化,随后可出现肺纹理增多和紊乱等非特征性改变。主要 X线征象为肺过度充气,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高,双肺外周纹理纤细稀少,胸腔前后径增大,肋骨走向变平,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严重者常合并有肺大疱的影像学改变。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时,X线胸片表现为: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 mm 或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或动态观察右下肺动脉干增宽>2 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 mm;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周分支纤细,形成“残根”征;圆锥部显著凸出(右前斜位 45°)或其高度≥7 mm;右心室增大。 ②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和全小叶型肺气肿以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多用于鉴别诊断和非药物治疗前评估。 (3)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和动脉血气分析:当患者临床症状提示有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时应监测 SpO2。如果 SpO2<92%,应该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 (4)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慢阻肺合并慢性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心病心电图可表现为: 额面平均电轴≥+90°; V1导联R/S≥1; 重度顺钟向转位(V5 导联 R/S≤1); RV1+SV5≥1.05mV; aVR导联R/S或R/Q≥1; V1‐V3导联呈QS、Qr或qr(酷似心肌梗死,应注意鉴别); 肺型 P 波。 慢阻肺合并慢性肺心病超声心动图可出现以下改变: 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 mm;右心室内径≥20 mm; 右心室前壁厚度≥5 mm 或前壁搏动幅度增强; 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 右肺动脉内径≥18 mm或肺动脉干≥20 mm; 右心室流出道/左心房内径> 1.4; 肺动脉瓣曲线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者(a波低平或<2mm,或收缩中期关闭征)。 血常规检查:稳定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慢阻肺药物治疗方案是否联合 ICS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低氧血症,其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可明显增高,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贫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