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予清:情境任务设计策略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12-07

情境任务设计策略

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刘予清

情境任务是语文教学界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语文建设》2021年8月(下半月)发表了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朱玲芹老师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学会有品质地表达》一文,文章所提策略颇具创新性与实操性。

朱老师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以及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的观点为导入,介绍了情境任务的内涵、价值,并表示情境任务虽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重要载体,但对其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情境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对学生学习进行深入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手段,将其统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个将核心知识镶嵌于其中的,与学习任务相关联、能互动、结构化的特定系统。

朱老师举例介绍了如下几种设计策略:一、利用文本语境,让表达有张力。因为文本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精心建构出的特定时空,蕴含着丰富的情、意、理,因此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涉足课文中描写的特定空间,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代入身份来讲述故事。二、唤醒个人体验,让表达有个性。即在学习任务的情境设计中,有效融入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如“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可以设计成“阅读这篇小说时,你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因何而变化?请画图示意”。三、链接社会生活,让表达有深度。即引入生活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努力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如“文中主人公的哪种精神打动了你?”这一问题,可以设计成“你觉得文中的哪个人物能登上《感动中国》栏目(或者其他与人物精神品质相关联的栏目)?说说理由并试着给他写一段颁奖词(或者与栏目相关的文本内容)”。四、拓展想象空间,让表达有创意。即设计融合联想、想象的情境任务,将“语言背后的语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的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向学生传递真切的体验和情感。如结合相关文本资料,请学生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基于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

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狼》为例,大多的教师会设计角色扮演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了解文本内容,或扩充蒲松龄《聊斋志异》写作背景,让学生扩写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等,这就类似于朱老师所说的第一项、第四项策略,而除此以外,还有如下不同的策略表现形式:

徐杰老师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时,在讲述课文故事情节环节,有如下要求:

用第一人称来讲,可以选择这样开头:“我是一个屠夫,有一天,我挑着担子回家,天色已晚,忽然,发现后面跟着两只狼……”也可以这么讲:“我是一只狼,我跟我的伙伴有一天傍晚正在找吃的,忽然看到前面有个人……”

全国第六届“中语杯”一等奖获得者申治云老师也有类似的情境任务设计: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句话表现了狼的什么心理?读一读,然后再以狼的口吻来说一说,如“我看到了屠户手上拿着明晃晃的屠刀,我心想……

上述情境任务设计,延展了“复述故事”“品味心理”等的训练,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之后,通过读、说、演、讲等多项学习活动,把握文章的内容,感知人物的心理,并为体会人物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的胡蓉老师,在设计《狼》这一课堂教学时,有一个学习任务是“配图品论:自选角度话形象”,具体要求为:

请同学们根据故事情节,为这篇小说配上一组插画,并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公众号“冰糖橙”上发表的《狼》教学设计一文,也有类似的情境任务设计:

学习活动三 —— 探究主题

揣摩末段,试从主题角度给《狼》拟一个副标题,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上述情境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之后,通过配图、拟题等情境任务,让学生经历阅读、思考、概括、整理、呈现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对于《狼》的情境任务还有很多,笔者只提取了一部分,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我也更直观地感受到情境任务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性,也更具体地体会到情境任务的恰当与巧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主旨等的深入性。教学之路漫漫,对于其他课例的情境任务有效设计还需好好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