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雨农 月经不调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2-07

治疗月经不调,应以调经为主,施治的方法,则因证而异。肖慎斋《女科经纶》说:“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这就提出了治疗月经不调的原则。

一、月经先期

【概述】

正常的月经,大约三旬一至,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不到期而月经来潮(不满22天即来,并伴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就称为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水先期、经早。但也有偶然先期而来,并无其他伴发症状,则不应当作月经先期处理。张景岳在《妇人规》中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这确属经验之谈。

月经先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属于血热,有属于气虚,有属于气滞肝郁,有属于瘀血。《女科经纶》引王子亨语说:“阳太过则先期而至。”朱丹溪《丹溪心法·妇人门》也认为“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这是属于血热的月经先期。《傅青主女科》说:“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这是从月经先期的经量多少来分实热虚热的。张景岳《妇人规》说:“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是指因气虚不能摄血,以致月经不及期而早下。薛立斋《女科撮要》说:“……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是指由于肝脾郁滞而引起的月经先期。此外,亦有气滞血瘀而月经先期者。在临床上,必须详辨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的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就各异,临床上必须根据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这些记载,确实属于月经先期的辨证要点。要达到治疗目的,首先要诊断正确,才能施治无误。因此,辨清疾病的属性是治疗上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兼证,细心观察,辨清主次,权衡轻重,进行恰当的处理。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妇人规》说:“……然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指出月经超前虽然属热,如系虚而夹热,则治疗的重点就应放在补虚方面;如果症状没有热证的表现,就应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只要有虚象存在,无论有热无热,均不宜过用寒凉药物。这是治疗月经先期的重要原则。因此,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全身症状,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然后立法遣方。属于血热的,宜清热凉血,兼见虚象的,宜养阴清热;属于气滞的,宜理气宣络;兼肝郁的,宜舒肝解郁;属于血瘀的,宜行血逐瘀;属于气虚的,宜补气益血;如虚而兼寒,宜温经补虚。此外,还需辨别是否夹痰夹湿,以及感受风寒等,分清标本缓急,随证施治。

临床常见的月经先期,有血热、气虚、气滞、血瘀等四种类型。

1.血热型

症状: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紫,时夹血块;面红,口渴喜凉饮;舌质红或绛,唇赤,苔黄燥,甚则口舌糜烂,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加减清经汤(自制方)。

丹参9g 地骨皮15g 白芍9g 生地黄9g 黄柏6g 知母9g 玄参9g

服法:水煎,温服。

兼证:

(1)如经量过多色紫,宜清热止血,清热固经汤(自制方)主之。

生地黄15g 白芍9g 黄柏6g 知母6g 黄连3g 阿胶(化冲)9g 艾叶6g 甘草3g 益母草12g 丹参9g

水煎,温服。

(2)血热而虚:经色红量少无凝块,潮热,头晕,心烦,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宜滋阴清热,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主之。

大生地30g 玄参30g 白芍15g 地骨皮9g 阿胶9g(化后冲服) 麦冬15g

水煎,温服。

2.气虚型症状:月经超前,色初淡后红,量不太多,时或凝块;头晕神疲气短;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补气健脾,养血调经。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自制方)。

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 秦归6g 酒芍6g

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加减法:经量过多者,加黄芪15g,乌贼骨24g。

兼证:

(1)如兼见心悸气短,有下坠感,经量多,色红,质清稀者,又宜补脾扶气,宁心安神,用归脾汤(《济生方》)。

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秦归6g 黄芪15g 酸枣仁12g 远志6g 桂圆肉12g 炙甘草6g 木香6g

腹痛者,加小茴香3g;心悸甚者,加柏子仁9g,五味子9g。

(2)气虚兼寒:经色暗红,甚或色黑质薄;腹痛觉冷喜按,得热则减。宜补气温经。加味八珍汤(张兰田方,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主编《妇科病中医治疗法》)主之。

秦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地黄9g 党参9g 陈皮6g 香附12g 白术9g 延胡索6g 小茴香4.5g 杜仲9g 肉桂1.5g 茯苓9g 炙甘草3g

水煎,温服。

(3)气虚偏热:经色红而量多;时有潮热,头晕心悸;苔黄微干,舌红,脉细数无力。宜扶气清热,用养阴益气汤(自制方)。

泡参15g 丹参9g 地骨皮15g 白芍12g 黄柏6g 麦冬12g 五味子3g

水煎服。

3.气滞型

症状:经行先期,虽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及胁肋,精神抑郁;苔薄白,舌质正常或略红,脉弦涩。

治法:理气和血。

方药:加减乌药汤(自制方)。

乌药9g 砂仁2.4g 延胡索6g 木香4.5g 槟榔3g 当归9g 白芍9g 甘草3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不夹血块者,去延胡索;血行不畅者,加川芎6g。

气滞多有下面两种情况:

(1)肝郁脾虚的经行量多色红,两胁胀痛,心烦梦多,苔白或微黄,脉弦。宜平肝补脾,行气舒郁,加减逍遥散(自制方)主之。

牡丹皮6g 山栀子6g 柴胡6g 秦归6g 白芍6g 白术9g 茯神9g 香附9g 泽兰9g

水煎,微温服。

头晕发热者,去当归,加益母草9g。

(2)肝郁血热的经行量少色红,潮热自汗,头晕心烦;舌红苔黄,脉弦细。宜平肝解郁,佐以清热,清肝达郁汤(《医醇賸义》)主之。

银柴胡4.5g 当归9g 赤芍9g 赤苓9g 牡丹皮6g 焦山栀9g 橘叶6g 滁菊花9g 橘白3g 薄荷叶1.5g 炙甘草6g

水煎,微温服。

汗多者,去薄荷,加泡参12g,鳖甲9g。

4.血瘀型

症状:月经先期,经色紫,质稠黏,中夹血块,腹痛拒按;舌质淡红,或略带紫色,苔黄而干,脉沉涩有力。

治法:行血逐瘀,佐以清热。

方药:桃红四物汤(张香南方,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主编《妇科病中医治疗法》)。

生地黄12g 归尾9g 赤芍9g 川芎6g 桃仁6g 红花6g 牡丹皮9g 五灵脂9g

服法:水煎,空腹服。

兼证:血瘀偏寒,症见经色黑有块,少腹冷痛,得热稍轻;苔白润,脉沉紧。治宜温经导滞。加味牛膝逐瘀散(自制方)主之。

牛膝9g 桂心6g 赤芍6g 桃仁6g 当归6g 木香6g 川芎3g 焦艾9g

水煎,温服。

二、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后期,又称为经迟,是指月经过期七八日,甚至延迟至十余日始来,并伴有全身不适或其他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生月经后期,有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郁、痰阻等原因。如经行后期而量少色淡,畏寒喜热的,属于血寒。《妇人规》说:“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如色紫有块,兼见腹痛脉数苔黄,此属血热后期。《妇人规》又说:“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若禀赋不足,身体瘦弱,以致月经不能应期而来的,是为血虚。《丹溪心法》说:“过期而至,乃是血虚。”如经血瘀留涩滞,腹痛拒按,则属血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经来往后退,日过三旬后者,属血滞……若色紫血多,腹胀痛者,则属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病也。”此外,也有由于气郁的,《妇科玉尺》说:“妇女经不调者,或由诸般气滞也。”《女科经纶》引方约之语:“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故治以开郁行气为主。”还有由于痰涎阻滞,致经水推后的,《万氏女科》说:“……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

从以上这些论述看来,月经后期的原因仍不外寒热虚实,只要临床时具体分析病情,注意兼证,就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论治】

月经后期,既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属性,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上,应根据经量、经色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色和脉象,仔细分辨,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妇人规》说:“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这些记载说明,不能认为后期即为寒证,色紫黑即是有热,必须结合全身情况进行分析。这是辨证极需注意的问题。

1.血寒型

症状:月经推后,经色黯红或淡红,量不多;面色青白或萎黄,喜热畏寒,形体倦怠,少腹冷痛,得热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和剂局方》)。

党参15g 牛膝6g 当归9g 川芎6g 桂枝6g 牡丹皮6g 甘草6g 芍药9g 莪术6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经量多者,去牛膝、莪术,加焦艾9g。

兼证:

(1)兼气虚:经色淡,量多,质薄;腰腹或有胀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脉迟而虚。宜益气温经,佐以养血,加味十全大补汤(自制方)主之。

党参15g 黄芪15g 肉桂3g 白术9g 茯神9g 秦归6g 川芎3g 白芍9g 熟地黄(砂仁炒)12g 阿胶9g(化冲) 蕲艾6g 炙甘草6g

水煎,温服。

经量过多者,去川芎,加乌贼骨15g。

(2)兼气滞:经色晦暗,量不太多,少腹痛,腰胀,微恶寒,苔白脉迟。宜温寒行滞,调气活血。加减苍莎饮(自制方)主之。

茅苍术6g 云苓9g 香附9g 台乌6g 炮姜3g 红泽兰12g 秦归6g 川芎6g 血木通6g

水煎,温服。

2.血虚型

症状: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带黄,皮肤干枯,头晕,时有痛感,耳鸣眼花,心悸不眠,腰酸腿软,四肢清冷,大便燥结;舌淡无苔,脉象虚细。

治法:补血为主,佐以益气。

方药:归地滋血汤(自制方)。

秦归12g 熟地黄9g 鹿角霜9g 党参12g 桑寄生12g 白术9g 枸杞9g 山萸肉9g 香附9g

服法:水煎,空腹服。

加减法:量少色红,时感烦躁者,去鹿角霜、枸杞、山萸肉,加丹参12g,泽兰9g。

兼证:兼气虚,经行量少,精神萎靡,面色淡黄不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宜补气益血。八珍汤(《证治准绳》)主之。

党参12g 白术12g 茯神12g 秦归6g 熟地黄12g 白芍6g 川芎3g 甘草3g

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3.血热型

症状:经行后期,量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口渴喜饮,心中烦热;苔黄舌绛,脉数。

治法:凉血清热,佐以滋阴。

方药:滋阴活血汤(自制方)。

当归6g 白芍9g 熟地黄9g 天冬9g 麦冬9g 天花粉9g 红花3g 桃仁3g 山栀子9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热甚口燥渴者,去当归、熟地黄,加生地黄9g。

兼证:血热兼阴虚,经量少,色紫红;腹不胀痛,时作潮热,口干燥,手足心发热;苔薄黄少津,舌质红,脉虚数。宜养阴清热,加减一阴煎(自制方)主之。

生地黄12g 芍药9g 熟地黄9g 知母9g 地骨皮9g 麦冬9g 炙甘草1.5g

水煎,空腹服。

潮热甚者,去熟地黄,加重生地黄为24g,加青蒿6g,鳖甲12g。

4.血瘀型

症状:月经推后,色乌黑有块;腹胀痛拒按,块下痛稍减,腰胀腿酸,舌质紫黯,苔白润,脉沉实。

治法:行血散瘀,佐以理气。

方药:过期饮(《证治准绳》)。

当归6g 白芍6g 香附6g 熟地黄6g 川芎3g 红花2.1g 桃仁泥2.1g 莪术6g 木通6g 肉桂2.4g 甘草3g

服法:水煎,食前,温服。

加减法:腹痛剧烈,经行不利者,倍用红花、桃仁、莪术。

兼证:兼气滞,量少色黑有凝块,经期延长;面色不润;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涩。宜行气逐瘀,加减牛膝汤(自制方)主之。

土牛膝9g 归尾9g 酒丹参9g 桃仁9g 香附9g 台乌6g 延胡索9g 檀香9g

服法:水煎,温服。

5.气郁型

症状:月经推后,行而不畅,量少,色较正常;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及胸胁,时痛时止;胸脘满闷,时欲嗳气,精神抑郁;舌淡苔白,脉弦涩,或滑而无力。

治法:理气舒郁,佐以活血。

方药:九味香附丸(《济阴纲目》)。

川芎8g 酒芍8g 生地黄8g 陈皮4.5g(去白) 小茴香3g(炒) 白术15g 黄芩9g 当归6g 香附9g

服法: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食前以酒或白开水服下。

兼证:如气郁兼寒,经量正常,色黑,间有血块;腰腹微有胀痛;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或沉弦。宜散寒调气,佐以活血,加味佛手散(自制方)主之。

当归9g 川芎6g 党参12g 香附12g 台乌6g 吴茱萸6g 桑寄生12g 延胡索6g

水煎,温服。

6.痰湿阻滞型

症状:月经错后,色淡而黏稠;白带甚多;身体肥胖,胸闷脘胀,痰多,胃纳减少;舌淡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除湿导痰,佐以行血。

方药:加味二陈汤(《沈氏尊生书》)。

当归9g 川芎6g 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3g

服法:水煎,温服。

兼证:

(1)兼脾虚:心悸气短,大便溏薄;月经前白带甚多,精神疲倦,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滑。宜补气祛痰,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主之。

党参15g 茯神12g 白术9g 法半夏9g 陈皮6g 炙甘草3g

水煎,温服。

量少色淡者,加香附9g,当归19g,延胡索9g;脘腹作痛,饮食减少者,加木香9g,砂仁4.5g。

(2)兼血虚:经色淡而量少;面色苍白或淡黄,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滑。宜养血祛痰,导痰调经汤(自制方)主之。

秦归9g 丹参9g 橘红4.5g 建菖蒲3g 竹茹9g 泽兰12g

水煎,温服。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概述】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或断或续,没有一定时间。这种症状,古人称为经乱、月经愆期。发生本病的原因很多,有血虚、脾虚、肝郁、肾虚、血瘀、心肾不调等。《妇人规》说“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女科诊治秘方》说:“经来或先或后,名曰愆期,此由脾胃虚弱,冲任伤损,气血不足。”《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先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张景岳说:“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外,尚有因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以及因心气不调,不能下交于肾,而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总的说来,引起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虚证比较常见。因此,在临证时宜注意鉴别,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辨证论治】

导致月经愆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脾虚、肾虚、气郁、血瘀等原因。因为脾统血,如果脾气虚弱,统摄功能失常,往往导致经期错乱。而气又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再如血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也是导致月经超前、推后的因素。在诊断时,需依照四诊八纲详细鉴别。《妇人规》说:“当察脏气,审阴阳,详参形证脉色,辨而治之,庶无误也。”

其治法应以调气养血为主,而具体的方法又当根据病情来决定。血虚宜补血益气,脾虚宜健脾和胃,肝郁宜调肝解郁,肾虚宜滋肾培元,血瘀宜活血通瘀,心肾不调宜养心益肾。临床时,当察其偏寒偏热,夹湿夹痰等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1.血虚型

症状:经来先后无定期,色淡量少;经后腹部反痛,喜抚按;心虚易惊,食眠欠佳,精神疲惫,腰膝酸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治法:养营补血,益气扶脾。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

当归6g 熟地黄9g 炒白芍9g 山药12g 枸杞9g 炙甘草6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梦多自汗者,加枣仁9g,茯神9g,浮小麦15g。

兼证:兼气虚,经量多,神疲气短,面无血色,苔薄舌质淡,脉虚弱。宜气血双补,八珍汤(《证治准绳》)主之。

党参12g 白术12g 茯神12g 秦归6g 熟地黄12g 白芍6g 川芎3g 甘草3g

水煎,温服。

如心烦不眠,头晕耳鸣者,加枣仁9g,山茱萸9g,阿胶珠9g。

2.脾虚型

症状:经行或先或后,或断或续,色淡;面色苍黄,精神疲倦,手足不温,心悸气短,有时腹胀,口淡无味,食少易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培土扶脾。

方药:加减参苓白术散 (自制方)。

党参15g 茯神6g 白术9g 甘草6g 木香6g 砂仁3g 怀山药12g 扁豆12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腹痛者,加焦艾9g;腰痛者,加杜仲12g,续断9g。

兼证:脾虚偏寒,经行无定期,色紫黑,量较多而质薄;心跳心累,手足不温,胃脘不舒,时欲热饮;舌淡苔白,脉虚迟。宜温中散寒,益气调血,温胃饮(《景岳全书》)主之。

党参12g 白术12g 扁豆15g 陈皮3g 干姜6g 炙甘草6g 当归6g

水煎,温服。

腹痛者,加吴茱萸3g;呕吐者,加半夏6g,砂仁3g。

3.肝郁型

症状:经来时先时后,时多时少,色较正常,间有凝块;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精神抑郁,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佐以调经。

方药:解郁调经汤(自制方)。

牡丹皮6g 秦归6g 白芍9g 白术6g 柴胡6g 山栀子9g 黄芩6g 红泽兰12g

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加减法:腹痛经行不利者,加桃仁3g。

兼证:兼肾虚者,经行时断时续;潮热头晕;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宜调肝养肾,定经汤(《傅青主女科》)主之。

秦归9g 白芍9g 熟地黄15g 菟丝子9g 怀山药15g 茯苓9g 柴胡9g 黑芥穗3g 香附6g

水煎,温服。

潮热甚者,加地骨皮9g;量多而行经时间长者,去当归、香附,加阿胶珠6g。

4.肾虚型

症状:月经或先或后,时多时少,色淡质薄;头晕耳鸣,腰部酸胀,夜尿增多,神疲食少,便溏,或潮热胁痛;舌淡苔薄,脉沉弱或细数而弦。

治法:养阴固肾。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党参12g 熟地黄12g 山药12g 山萸肉9g 远志3g 菟丝子9g 续断9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加减法:少腹冷痛,小便清长者,加官桂2.4g,附子9g。

兼证:兼肝郁者,经色正常或量少;胸胁胀满作痛,舌无津液,咽干口燥;脉细弱或虚弦。宜滋肾调肝,一贯煎(《柳州医话》)主之。

北沙参15g 麦冬9g 生地黄9g 当归身6g 枸杞9g 川楝子9g

水煎,微温服。

口苦燥者,去川楝子、当归,加酒炒黄连3g,阿胶珠6g。

5.血瘀型

症状:经行无定期,量乍多乍少,色紫有块,小腹胀痛拒按,口燥不欲饮水,小便不畅,大便燥结,舌黯红或有紫色斑点,脉沉而涩。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生化通经汤(自制方)。

酒丹参12g 香附9g 土牛膝9g 当归尾6g 桃仁6g 红花3g 泽兰12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少腹痛甚者,加乳香6g。

兼证:体虚者,兼见腰腹酸痛,脉虚而涩。宜去瘀生新,养血调经,丹参散(《妇人良方大全》)主之。

丹参30g(古方不拘多少)

研为细末,每服6g,酒调,食前服。

6.心肾不调型

症状:经行无定期,色较正常而量少;性情急躁,时或抑郁不舒,心悸怔忡多梦,食少胸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数。

治法:养心益肾。

方药:柏子养心汤(自制方)。

柏子仁12g 茯神12g 丹参12g 枣仁9g 枸杞9g 熟地黄9g 郁金6g 泽兰15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虚烦口渴,无自汗及欲呕者,加栀子炭6g,豆豉3g。

四、月经过多

总的说来,本病病因不外虚实寒热四端。一般以血热、痰滞、气虚较为多见,属于虚寒的较少。临床时宜细心观察,慎勿误热为寒,或以虚为实,错投方药,造成不良后果。

【辨证论治】

辨别月经过多原因,必须详细审察症状,寒热虚实各有不同的征象。《女科经纶》引朱丹溪语:“经水不调,水色淡白者,气虚也……经水过期而紫黑成块者,血热而实也……经水过多而色淡者,痰多也。”叶天士说: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经行手脚厥冷,唇青面白,脉迟,或微而虚,或大无力;热则尺脉洪数,或实有力,参之脉证为的。”朱叶二氏除了以经水的颜色分辨外,还参照脉证,作为诊断月经过多的辨证要点。

治疗月经过多,需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施治,血热的宜凉血固经,气虚的宜补气摄血,痰多的宜祛痰化湿,见有虚寒症状则宜温经摄血,如有兼证,应分清主次,随证施治。

1.血热型

症状:月经过多,经量超过正常,或持续时间较一般行经期延长,色红或紫,其气臭秽或夹有血块;开始时腰部微有胀痛;面赤似有潮热,头晕、唇燥;舌绛苔黄,脉弦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凉血固经。

方药:加减清经汤(自制方)。

丹参9g 地骨皮15g 白芍9g 生地黄9g 黄柏6g 知母9g 玄参9g

服法:水煎,温服。

兼证:

(1)阴虚血热:月经过多,或过期不净,色红无块;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宜养阴清热,加减两地汤(自制方)主之。

生地黄15g 玄参9g 白芍9g 地骨皮9g 阿胶(化冲)6g 焦艾9g 益母草9g

水煎,温服。

腹痛,经色黑,有块者,去阿胶,加延胡炭6g,蒲黄炭9g;如经期持续过久,量不太多者,加乌贼骨30g,茜草根(炒炭)6g。

(2)血热夹瘀的:月经过多,色紫红有块,其气腥臭,腹痛,舌绛苔黄,脉弦数。宜凉血散瘀,凉血生地黄饮(自制方)主之。

生地黄18g 丹参12g 侧柏9g 黄芩9g 阿胶6g 甘草3g 槐花9g 百草霜6g

水煎服。

如经量不太多,而持续时间延长,时有腹痛者,加三七粉1.5g。

2.气虚型

症状:月经量多或过期不止,色淡质清稀;面色淡黄,怠惰思睡,心悸气短,怕冷,少腹空坠,或有腰胀腹痛;舌淡苔白,脉浮虚或弦大。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加减人参养营汤(自制方)

潞党参12g 白术12g 黄芪12g 秦归6g 熟地黄9g 香附9g 焦艾9g 益母草15g 阿胶珠6g 甘草3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气短下陷,少腹空坠甚者,加升麻6g;腰痛甚者,加杜仲12g,续断12g。

兼证:兼脾虚者,经色淡而质薄;精神疲倦,心累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而缓。宜补脾扶气,丹溪月经过多方主之。

潞党参12g 生黄芪12g 陈皮3g 白术9g 炙甘草3g

水煎,温服。

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扁豆15g,木香3g。

3.痰滞型

症状:月经过多,或过期不止,经色淡而稠黏;平素白带亦多;胸闷脘胀,纳少痰多,多形体肥胖;口淡,舌苔白腻或黄滑,脉弦滑。

治法:祛痰化浊。

方药:星芎丸(《丹溪心法》)。

南星120g 川芎90g 苍术90g 香附(童便浸)120g

服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g,一日两次,开水送服。

兼证:

(1)痰滞化热:症状同上,但有苔黄口干,带下色黄,脉滑数。宜除湿祛痰,佐以清热。苦参半夏汤(《丹溪心法》)主之。

苦参4.5g 半夏4.5g 白术7.5g 陈皮3g 生姜6g

水煎,加竹沥半盏,食远顿服。

带下色黄而臭者,加黄柏6g,茵陈9g。

(2)兼脾虚:大便溏薄,苔白腻,脉虚滑。宜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主之。

党参15g 茯神12g 白术9g 法半夏9g 陈皮6g 炙甘草3g

五、月经过少

【辨证论治】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一般属于虚证的,大多气短神倦,形体瘦弱,耳鸣眼花,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脉象虚弱。临证时必须详细审证求因,分别论治。在治疗方面,血虚宜补血,脾虚宜健脾;属于实证的,大多形气有余,或胀或痛,脉必有力,其中当分别血瘀或痰阻,血瘀宜活血行瘀,痰阻宜祛痰渗湿。至于兼寒兼热,夹湿夹郁,见症各有不同,又当随证施治。

1.血虚型

症状:月经量多,色不甚红;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少寐,腰酸骨软,皮肤干燥,手足清冷,大便燥结;舌淡苔少,脉象虚细。

治法:补血为主,佐以扶脾益气。

方药: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

党参15g 怀山药15g 当归9g 川芎3g 芍药9g 熟地黄12g 茯苓15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耳鸣心悸甚者,去茯苓、怀山药,加茯神15g,莲米15g,地芍量倍于归芎;肾虚者,加菟丝子9g,巴戟天9g。

兼证:血虚兼气郁者,经量少而色紫黑;面色青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而弱。宜养血调气,加味四物汤(自制方)主之。

秦归6g 川芎6g 酒芍12g 熟地黄12g 丹参12g 香附9g 泽兰12g

水煎,温服。

心悸少寐者,加枣仁(炒)9g,柏子仁9g;潮热或手心发热者,加鳖甲9g,牡丹皮6g。

2.脾虚型

症状:经量少或一来即止,色淡质薄;面色苍黄,腰腹不痛,精神疲乏,饮食减少,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加减参苓白术散(自制方)。

党参15g 茯神6g 白术19g 甘草6g 木香6g 砂仁3g 怀山药12g 扁豆12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如消化不良,食后反饱作胀者,加厚朴花6g。

兼证:如脾虚挟痰,经量少,色淡而黏;口淡,苔白腻,脉缓滑。宜扶脾祛痰,加减香砂六君子汤(自制方)主之。

泡参9g 茯苓9g 白术9g 木香6g 砂仁6g 川芎4.5g 秦归6g 陈皮3g 半夏9g

水煎,温服。

如平日白带多者,加莲米9g,芡实9g。

3.痰阻型

症状:形体肥胖,经来量少,色淡质稠黏;白带甚多;脘闷胸胀,痰多,胃纳减少,时易呕吐,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行滞,和血调经。

方药:芎归二陈汤(自制方)。

川芎6g 当归9g 半夏9g 陈皮4.5g 茯苓4.5g 甘草1.5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如胸闷脘胀甚者,加厚朴6g,全瓜蒌12g,薤白9g。

兼证:痰阻偏寒者,经量少而色淡,稠黏如痰状;平日白带多而冷。宜温化寒湿,苍莎导痰丸(验方)主之。

苍术60g 香附(童便炒)60g 陈皮45g 云茯苓45g 枳实30g 半夏(制)30g 南星30g 甘草(炙)30g 生姜自然汁浸

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12g,淡姜汤下。如用汤剂,按本方剂量五分之一左右,根据病人的情况,斟酌使用。

4.血瘀型

症状: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拒按,下血块后则痛减;小便短黄,大便燥结;面色青滞,舌质紫黯,脉沉而涩。

治法:活血祛瘀,调气定痛。

方药:加味泽兰汤(自制方)。

泽兰9g 丹参9g 当归4g 酒芍6g 甘草1.5g 五灵脂6g 蒲黄6g 通草6g

服法:水煎,温服。

兼证:兼气滞者,经来量少不畅,色紫黑;胸胀胁闷,少腹作痛,自觉胀满;舌淡红,苔黄,脉弦涩。宜调气行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主之。

当归9g 生地黄9g 桃仁6g 红花3g 牛膝6g 赤芍9g 桔梗3g 川芎3g 甘草3g 柴胡4.5g 枳壳6g

水煎,温服。

少腹胀甚者,去生地黄,加香附6g,乌药6g。

六、倒经(经行吐衄)

【概述】

每月在月经期前后一二天,或正来月经时,发生周期性的吐血、衄血症状,称

【辨证论治】

产生倒经的原因,虽不外血热气逆,但是表现在病变上,却有肝热、肺燥、阴虚等证型,因此,必须采用不同方药,才能收到疗效。

1.肝热型

症状:经期提前而量少,甚或停闭不行;经前或经期常有吐血或衄血;头晕耳鸣,时发潮热,心烦口干燥;唇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

方药:加减龙胆泻肝汤(自制方)。

龙胆草6g 黄芩6g 栀子6g 白芍9g 红泽兰15g 牡丹皮9g 鳖甲9g 牛膝6g 白茅根15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潮热甚者,加青蒿9g。

2.肺燥型

症状:经期提前或停闭,经前鼻衄;头晕耳鸣,口干欲饮;苔黄,脉数。

治法:清燥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清金引血汤(自制方)。

藕节15g 白茅根15g 侧柏9g 降香6g 桑叶9g 麦冬9g 旱莲草9g 黑芥穗4.5g 泽兰15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唇燥苔黄,舌质红者,加生地黄12g,牡丹皮6g。

3.阴虚型

症状:月经周期不定;经期或经后吐血或衄血;头晕耳鸣,时有潮热,或咳嗽,唇红口燥;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益阴汤(自制方)。

天冬9g 麦冬9g 女贞子9g 旱莲草9g 白芍9g 甘草6g 白茅根12g 藕节12g 丹参12g 香附6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潮热甚者,去香附,加生地黄12g,青蒿9g。

以上所列月经不调诸证和方药,仅为常见的典型症状,不能包罗无遗,每一个症状也不是单独出现,而是错综复杂的。在临床上,必须根据四诊八纲,分别寒热虚实,掌握病情,认清主次,灵活运用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