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弥群[刘弥群]

 梦想童年594 2021-12-07
1963年,19岁的刘弥群考入了当时国内著名的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导弹、火箭发动机专业。圆了父亲的一个心愿,并从此开始了她长达30余年的军工技术生涯。
1975年5月,刘弥群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她披上戎装,来到空军司令部某实验室,从事地空导弹武器的技术革新工作。也许刘弥群天生就是一块搞技术的料儿,她能在枯燥的数学、物理公式和数以万计的数据中找到独特的乐趣。她先后自学了800多万字的理论教材、专业资料和有关武器系统的全套图书。她常说,是“认真”二字,让她最终获得了成功。
1984年,她带领课题组对国产某型号导弹的推进燃料进行改造,使导弹的飞行速度一下子提高了7.5%,大大改善了武器的战斗性能。这一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她自己则第一次戴上了一枚三等功的军功章,不久便被晋升为处长。父亲的身体力行给了刘弥群很大的影响,她把她身上那种优秀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组织才能一步一步地显示了出来。刘弥群善于发挥部属的作用,处处尊重专家的意见,结合实际,稳扎稳打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路。1985年,她依靠技术专家和指挥干部两支队伍,针对当时军费减缩、武器老化等问题,开展某型导弹和制导站的延寿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某型导弹的使用寿命延长到原来的3倍,制导站的使用寿命延长到原来的2倍多。这一成果在部队推广后,效益显著,保持了空军部队的战斗力不减。
1989年5月,她晋升为副部长。1994年12月,她再次晋升为空军司令部某部部长,成为空军机关的一位女部长,并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
“直到这个时候,从来没有做过将军梦的我,才第一次意识到,离将军这个让人心动的字眼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在刘弥群看来,“将军”的头衔并不是她奋斗的动力,而“将军”所要为国作出的贡献,却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作为女性,我没有那么多出众的才能,但是我有很好的机会。这就是空军领导对我的信任,能把重大的任务交给我,放到机关重要的位置上使用我,没有这份信任和培养,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也因此要求自己努力、勤奋,像我父亲说的那样,不管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付诸于行动把事情做好。”
1996年初,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刘弥群就在第一线坐镇指挥,和部队吃住都在一起。有一次,一位首长带着二十几个人跑到基地来视察,见到刘弥群就对她说:“刘弥群呀,你一个女的在第一线,别的不说,你怎么上厕所呀。再有,你一个人在这里不害怕吗?”刘弥群想都没想就说:“这有什么好怕的。部队在一线、任务在一线,我是高炮部的部长,所有的这些都是我的职权范围内的,我有必要保证这里的人员调动和技术保障的通畅。我的责任在这里,如果以后失败了,那么我要对此负全部的责任!”就这样,刘弥群留了下来。
“当然我相信我们能打好。结果演习中,9个不同目标分别被我们的3种不同兵器打中。打得很漂亮!”讲到这里,刘弥群露出了兴奋的笑容:“结果,我又—次荣立三等功!”随后刘弥群又两次率部队赴祖国边疆进行实弹打靶。创造了地空导弹史上的6个“第一”,即同时射击目标最多、高度最低、靶速最快、射程最远、反射面最小和电磁干扰最强。
为什么她在工作中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刘弥群笑着回答说:“在我的身边有一个优秀的专家群体,我愿意发挥大家的作用。作为一个女人,我能干得这么好,是因为在我后面有一群优秀的男人在支持着我!”
1998年,刘弥群调入空军指挥学院任副院长,成为解放军的一名高级领导干部。这所学院是在刘伯承元帅亲手创建并任首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的基础上,于1958年在北京组建的,因而与南京军事学院有“血缘”关系。有意思的是,刘弥群的哥哥刘太行将军前些年也曾在这所学院任过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