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er Snow 重庆大厨陈泳峤于2020年11月,和朋友合伙在重庆开张了一家泰式小火锅餐厅:香漫谷。地处火锅“大本营”重庆,他为何想到要经营一家泰式小火锅餐厅?他在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心得值得分享?以下是陈泳峤自述的创业之旅, 听听他是怎样结缘泰国饮食的。 01 初识泰国菜 我人生中第一次品鉴泰国菜,是2009年在重庆蕉叶泰国餐厅,托一位朋友的福,由他请客。记忆中,那家餐厅店面很大,明档式厨房,店内处处充满异国风情…… 当我们坐定后,上桌的第一盘菜是粉丝沙律。那种鲜小米椒的辣加上青柠檬的酸爽,调在粉丝和海鲜上,入口咀嚼,瞬间有一股独特的异国风味,让味觉产生奇思妙想,如在舌尖上进行舞蹈,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感觉,和我平常认知的酸辣完全不一样,以致于我瞬间就被这道菜吸引并且迷恋上了。 接着端上桌的是冬阴功汤。在泰语中,“冬阴”是酸辣的意思,“功”则是虾和海鲜;冬阴功,顾名思义,就是酸辣海鲜汤, 也正是泰国的国汤。香茅南姜的清香, 小米椒的清辣,青柠檬的清酸,椰浆的丝滑……汇聚在一锅汤里,酸辣中散发出清新自然的香草气息。冬阴功汤的神秘和朦胧,激发起我想要探寻泰餐味觉根源的强烈欲望。 那一次美食体验,我们三人总共吃了一千多元——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很高的消费,如果自己单独去,我一定会舍不得。这也是我们70后这一代人节约消费的惯性思维。而作为一名职业厨师, 自那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工薪阶层也能经常吃得起泰餐。 此后,我自己有意关注泰餐,时不时研究泰餐的技术,了解泰餐食材的性味,偶尔还自己动手,做点泰国风味菜自己吃。2011年,在重庆南坪万达有个门面转让,我毫不犹豫就把门面签了下来,开了我的第一家泰式餐厅,前后做了6年,后来因门面到期不得不停业,却也积累了不少经营泰餐的经验。 02 泰国美食之旅 同样在2011 年,我到泰国考察,在泰国街头偶遇木瓜沙拉。一位当地农户推着木瓜车沿街售卖,只见他用一个类似舂的器具, 把鲜活的小螃蟹、辣椒、大蒜等舂成茸, 加入番茄、柠檬并捣碎,再加入蜂蜜、盐、鱼露等调味品,拌以生木瓜丝……食之,咀嚼的瞬间,觉得木瓜沙拉那种酸辣脆爽的口感,真是太神奇。而这种售卖形式,就像我们重庆的街头小吃一样,大街小巷,到处都有。 在泰国的农贸市场里,我看到小贩们在售卖自己家现摘的香料、小金桔、柠檬叶、九层塔、小辣椒……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海鲜。在泰国东南部的渔村和森林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少奇妙的本土食材,用其可以调出冬阴功特有的味道。 在当地的向导,是一位在中国的泰籍留学生依琳。她带我去认识一位“皇家”大厨——粲叔。我专门去他家里拜访他,我们两位厨师还互相做了一道特色菜,给对方品鉴。我给粲叔煮了重庆火锅,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把粲叔辣得可过瘾了。 粲叔摘了自家菜地里的辣椒和门前的柠檬,加上香茅、南姜和椰汁,以及从隔壁市场买回的虾……煮了一锅冬阴功给我品尝。看似简单的操作,做出来的冬阴功味道使我觉得是上天赐予的,而且与我在重庆第一次喝到的冬阴功汤相比,让我在惊叹之余,有了更多的畅想:怎样才能把这一锅好喝的泰国“国汤”带回重庆,让更多人能喝到如此美味? 那段时间,我漫步在曼谷的街头,感受泰国香气四溢的风情——有美食飘香,有和清迈大厨切磋厨艺的记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激发起我创作美食的灵感。 这次泰国之旅,让我彻底爱上了泰国的冬阴功,我想把这种美妙的感觉和美食带回重庆。 03 创业之路 美食无国界,对味道的追寻也从未有过边界。作为一个美食发烧友,我看到餐饮在往后一个时代发展,餐饮行业的消费主力群体在不断更新——从我们这一代的70后变成80后,现在又由90后慢慢变成00后。时代在变,产品的味道也在变化。人们对健康美食的认知也随着一代代人不断迭代而翻新。在餐饮思维格局和产品创造方面,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了,不仅仅是吃饱吃好,更需要有跨时代的艺术表达,我们希望一餐饭能赋予食客一种精神,能够成为社交消费的一种方式,成为自我表达个性的一个处所。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国际上的米其林餐厅和中国的黑珍珠餐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美食灯塔。2014年,我去香港米其林学习进修,在香港学了几年之后再回重庆,又碰到疫情,国内餐饮市场发生剧变……这些让我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做出高性价比的泰餐?简单地说,即是消费者少花钱就能吃到正宗的泰餐。毕竟泰国菜人均一二百元,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去消费的。特别是疫情之后,国内整个消费市场明显降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以更低的成本做出原味的冬阴功汤泥? 我苦思冥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成本控制下来,做到工薪阶层能用吃快餐和工作餐的钱来享受泰餐的风味。我琢磨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考虑的是食材。在以前,运输很难,食材运到口岸价格高,送达时间也不固定。其次,就是请大厨。好的泰餐师傅工资高,动辄一个月几万块钱,而成本最终都要摊到顾客头上——成本卡点正是在这里。 于是,我索性自己带领团队,全国游走考察,拜师访友,线上线下找食材,品尝好的泰餐,回来后反复试制,试了几百个配方,上千种手法,解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把控配方和流程做出原生的味道?怎样才能使做出来的汤成为大家称赞的口味?如何通过调节酸度值和糖度来衬托出酸辣度…… 就拿其中的香料配方来说,我们反复尝试配制,比如对于香茅、南姜和椰浆的鲜度,根据各人的口味进行调整。配置好了以后,我们还找不同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年轻的女性) 试了几百次,以求达到独有的一种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自认为做出了理想的味道,一勺冬阴功汤送入口的瞬间,香味瞬间就能打开味蕾,带着味觉去旅行。顾客一句“这汤好喝”“味道和在泰国吃到的一样正宗”,是对我和团队最好的评价,背后凝聚了大家长期以来的艰辛付出。最后,我们还把诸多的流程和工艺集中到一点——现在,我们已把底料进行技术标准化和集中生产,降低了成本,也排除了季节性缺货的局限,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还原了食材的本味。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今天的泰式小火锅,是我10年前在心里埋的一颗种子所开的花、结的果。想到当年我在泰国亲眼见到粲叔制作冬阴功汤,流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食材新鲜。多年以来,我认真钻研冬阴功,在市场上积极寻找供应链源头,采购到性价比更高的食材;在店面设计上,我们尽量减少座位数,减少投资,轻装上阵,从而把更多福利让给消费者——我们做到了大众消费者30多块钱就可以吃一锅泰式小火锅,菜品也很丰富。目前看来,来店里的年轻人比较多, 不仅是口味适合,而且价格虽低性价比却非常高。 泰式小火锅,是疫情后的消费降级和一人食市场崛起的体现。后疫情时代,餐饮市场也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分餐制的需求大大增长,未来,我相信“社恐”人士的需求和“一人食”市场也会持续增长……而泰式小火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创业很艰难,有太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但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追寻时代表达和洞察时代需求,真切去解决现在的痛点,你就会发现市场还有空白,有机会,也就有希望。 陈泳峤/文 Hana/编排 原文刊登于《四川烹饪》22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