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海水珠:乡音润耳 方言亲切

 新用户7391BFGL 2021-12-08



乡音润耳 方言亲切

黄海水珠

 
当你是一位游子,当你独处他乡,你突然听到了家乡话,你该有多么激动!真有“他乡遇亲人”的感觉!当你在异国他乡,你突然听到了汉语,不管是南笷北咵,你更会浑身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外地求学的我,暑期中突发奇想假期不回家了,到江西九江的小姨家去,仗着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地方、包括师范学院做过播音员,一点也不打怵出门在外的不便。那时我从没做过客轮,还是中文系的南京老三届大哥们帮忙,把我由南京的码头送上轮渡,乘上了到九江的客轮,两天一夜的江中航行,又是只身一人,不敢睡个踏实觉,所以累得疲惫不堪,走在九江两边当时还都是木板房子居多的窄窄的马路上,听到的都是不亚于外语的江西“老表”的对话,我这熟练的普通话有时也还能派上用场,当时就想,要是听到家乡话该多好!还就真给我遇上了!当时在县里水产局工作的姨哥出差到江西,刚绕道小姨家现在返程的路上,一句家乡话“姨妹,自己来的么?怎么累成这个样子?跟我到一位老乡开的旅馆去吃点饭歇一歇再到小姨家”说是老乡,实际是山东人,因口音相近,出门在外我们常把山东人也称为老乡,实际解放前后,我们这里曾经隶属山东省,到了旅馆,看起来好认老乡、热情好友的姨哥和此老板已经熟络得很,老板热情的招待、亲切的乡音更使我心里踏实、安定了不少。

 

在外地,就因为说着家乡话,常有奇遇发生。一次周末,我和孩子在住家附近的菜市场,边走边用家乡话正聊着,结果一位买菜的男士突然和我们说“你们是江苏的,qk人?”很惊异他的问话,转念一想,肯定是我们声音较高的乡音暴露了我们的家乡所在,所以转问“你也是?”他说“也是也不是,老家是那里,爷爷辈就到了这里打拼,我是在这里出生的,但是对家乡话情有独钟,因父母都是一口道地的家乡话,我说的现在是哪里都不像的话”我们听了都笑了,是的,虽说四不像的家乡话,但是也还有那个味,然后亲切的聊了起来,现在他和我们就是隔了一条路的街坊邻居,都是一个社区的,亲切之感溢于言表,从来没见过面的我们,竟象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这就是方言的能量!这就是乡音的魅力!
我家孩子曾到公司所在的分公司日本去出公差,时间较长,每到周末、节假日一帮年轻人总喜欢到一家华人开的饭馆去聚餐,饭馆老板是江西人,每逢他们去时,老板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简直就像过节日招待家人一般!老板一切忙完后,总要静静的坐在他们旁边,听他们聊天也是乐在其中的事,有时也参与其中,亲密无间的聊着,他们去时,不管要不要,所有的小菜、调料都要上齐码放在桌上,且都是免费的。孩子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件趣事:一次他们在聚餐时,巧遇一伙日本人也在那里聚,看到他们桌子上小菜、调料比他们多得多,嫉妒心理很强的这些日本人非要老板也按照这一桌的样式给他们都上齐,然而不能吃辣椒的这伙日本年轻人可受了老罪了!一个个嘴里辣得“呼哧呼哧”的,那一顿饭把饭馆里所有的开水都喝光了也没止住嘴里难受的“辣”!
家乡话的功能太多了,它还可以保密:记得我有一小学同学,父母都是淮阴人,在家里他们父母和姊妹几个说话时,都用家乡话,可我们那时才十岁左右啊,哪听得懂?虽在现场也是一脸的茫然!还记得我在高中刚毕业去一所农村中学任英语课,当时的英语教师是一位学德语的文革中的大学生(据说当时周总理指示全国才招了三十名学德语的人才,准备和欧洲国家建交时用到)那时农村中学校舍简陋,一部电话机就安放在大办公室里,(接听电话全办公室的人都可听的一清二楚,哪还有个人隐私可言!)如接电话不想其他人听懂,这位上海籍的英语教师就用上海话,如看有的人像是听懂了,他干脆就来一口流利的德语或英语!




改革开放几十年,全国人口甚或华人到世界各国搞经济贸易,人口流动性极大,普通话很受推崇,但是家乡话也不可或缺,它就像一根纽带,拉近了故乡人之间的距离。我们这里的家乡话很有特色,平舌音较多,比如最突出的也是外地人和我们开玩笑最多的就是“张主任,吃猪肉”应该都是卷舌音,可我的家乡话就偏偏都是平舌“江居印,七居右(音)”
“扫当天”即扫院子;“扫当门”即扫室内;“我不是得位的”、“我不是单工的”都是我不是故意的意思;“教你腚炫两决”即对你屁股踢两脚;“你怎绝地?”即你怎么回事?“跟你薛话能(四声)费劲!”即和你说话真费劲!“你怎借互的?”即你怎么这样的?------这接近山东话又和东北三省相近的家乡话,一度也使我在中学阶段录制英语节目时偶尔露出的一两句家乡话感到好难听,哪知道后来曾游走外地的我多么想念乡音!迷恋方言!抑或是一种怀念故乡的充分体现?
每逢从外地坐上回家乡的交通工具时,听到满车厢的家乡话,尽管大多数人在外地时间长了,家乡话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了,但是基本人人都如此啊,心里还是很踏实、舒坦、安心的!
我想全球华人最开心的当属观看春节晚会了,客居异乡,听到了熟悉的普通话,看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盛会,那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而又一解乡愁的事!
 
责编:丁松 排版:吴小平 


作者简介

  

 王延秀,女,网名,黄海水珠。中学高级职称,物理教师。今幸得高科技帮忙,码字简单快捷。实现退休前的愿望,将所思所想、自己坎坷人生路等多篇变成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