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有疏斜草草水墨,一枝半叶超然出尘---“青藤(徐渭)白阳”的陈淳

 fapdqj 2021-12-08

编者按: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有一个专属名词经常被后世的画家所提及。

“青藤白阳”,一个只属于明代两位花鸟画家的名词。一个代表明代写意花鸟画最高水准的名词。一个对后世写意画坛产生深远影响的名词。

毫不夸张的说,明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写意花鸟画大家,或多或少的都和这个名词有着关系。

这里的“青藤”指的是往期介绍过的明代画家徐渭,而“白阳”则是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陈淳。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江苏苏州人,明代写意花鸟画大师级人物。

陈淳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自小生活环境优渥。可能是因为家里太有钱的缘故,陈淳少时便淡于仕途,对做官没什么兴趣,喜欢流连诗酒临泉。

当时的苏杭之地,才子如流,名仕如云。以文明为首的“吴门画派”,更是享誉四海。

陈淳的父亲陈钥与文徵明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谊笃厚。于是,在老爹的助力下,陈淳拜文明为师,成为“吴门画派的”的一员。当时以文明为核心的苏州精英圈子对陈淳的熏陶教育极大。

陈淳既有家学渊源,又师从文徵明学习诗文、书法、绘画,青年时便崭露头角,选补邑庠生,“时流推高,令誉日起”。许多年长名士都引为忘年交。

他在20至30岁这段时期里,与其师文徵明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游冶、宴饮、唱和,并与文氏的门生和文友交往密切。他的书法和绘画明显地受到文徵明的熏陶。

自中年以后,陈淳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济世终无术,谋生也欠缘”的境况下,抱着儒家退则独善自身的信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寄情山林,以书法和绘画艺术抒发自己的心志和性情。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和业师文徵明在人生观念和艺术志趣上产生了歧异,加之文徵明在嘉靖二年至六年北上京城,入翰林院任待诏之职,两人乖隔达七八年之久,更造成彼此交情的疏淡。

陈淳放逸不羁的性格,引致他在艺术上摆脱了文徵明的束缚,走出一条发展个性的道路。自40岁直至55岁的十余年间,他逐渐磨砺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以致到陈淳晚年,文徵明也不由得叹服道“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

虽然陈淳与文征明的艺术思想渐行渐远,但他对祖父的至友沈周则心仪手追。这点从他早起的花鸟画中随处可见。

陈淳很喜欢沈周那种观物之生,不求形似,不受束缚,自由抒发性灵的风格。他曾在一幅画中这样写道:“写生能与造化侔,始为有得。此意惟石田先生见之,惜余生后,不得亲侍笔研,每兴企慕,恨不得仿佛万一。”

意思是恨不得自己能与沈周生在一个年代,以便为他研墨抻纸,学得沈周之技法。

陈淳对沈周的心慕手追,使他在牢牢的基础上脱却窠臼,张扬升华。因此创立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新风格。后世普遍认为他超越了文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

陈淳一生所作的写意花鸟画,始终交替运用纯水墨与浅设色两大类。水墨占比较多。形式多是一花半叶,淡墨欹毫,以剪裁取胜,尤其是长卷和册页中的物象,虽是一枝半叶,画意却没有“残缺”的感觉,反而是一派生机世界。  

陈淳的花鸟画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情境和生趣,画幅不大,但神动有趣,耐人寻味。他把文人画的平淡素雅表现到了极致。疏放旷达之中,蕴藏着隐隐的豪气,尤其是其以草书入画,闲时挥写的“草草水墨”,激起了水墨写意画系的波涛汹汹,汇成了花鸟画历史上又一高峰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