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系病证-鼓胀 (二) 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又名“单腹胀”“臌”“蜘蛛蛊”。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 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 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当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而扶正 不留邪。初期,一般以实证居多,故治疗以祛邪为主。根据气滞、血 瘀、水停之偏重,分别侧重于理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逐水之法, 同时配合健脾疏肝之品。后期,一般以虚证为主,故治疗以补虚为要。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之法,同时配合行气活 血利水。后期伴有出血、昏迷、阳气虚脱等危重证候者,应以“急则治 其标”,予以迅速止血、开窍醒神、回阳固脱等急救法,病情稳定后, 再从根本治疗。 鼓胀主要以水湿之邪停滞为主,早期常兼有气滞、血瘀、寒热等有 形实邪,后期常兼有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等脏腑亏虚之候。方药上常用 利水渗湿药。如需行气利水者,用苍术、厚朴、砂仁、枳壳等;清热利 水,临床常用黄芩、黄连、茵陈、蒲公英、金钱草、半边莲、半枝莲、 栀子等利水退黄、清热解毒;逐水法,临床常用药有大腹皮、葶苈子、 甘遂、商陆、槟榔、牵牛子等攻下逐水;宣肺利水,临床常用桔梗、炙 麻黄、石膏、杏仁、桑白皮等宣发肺气,起到提壶揭盖之效;养阴利 水,临床常用芦根、玉竹、天冬、麦冬、沙参、龟甲、枸杞子、女贞 子、石斛等生津养阴之品。若兼气滞者,常予胃苓汤合用柴胡舒肝散以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若兼实热者,可予茵陈四苓散以清热利湿;若兼 脾肾阳虚者,可予附子理苓汤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若兼肝肾阴虚 者,可合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关幼波治疗鼓胀经验:①见“水”不单治水,重视补气调中。关氏认 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 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不化,聚而成水。在治疗上主张以扶正为主,逐水 为辅,以补虚扶正为常法,逐水攻邪为权变。治疗上重视补气调中,使 之气足血行而水化。②疏利三焦以行水,重视调理气血。肺、脾、肾功 能失调,则三焦气化无主,临床除肝硬化腹水的一般症状外,每因水气 上泛而见气短、咳喘、胸胁满闷、腹胀、腿肿、尿少而黄、苔白或白腻 等症,治疗上当注意疏利三焦以行水。临床上常用麻黄、杏仁、葶苈 子、防风等宣通肺气,以开发上焦;用白术、茯苓、苡米、川朴、大腹 皮等健运脾气,以理中焦;选用肉桂、桂枝、防己、木通、车前子、猪 苓、赤小豆等温肾通关,以利下焦。关氏强调在疏利三焦的同时,仍应 注意补气、调理气血。③重视活血行气化痰以助利水。关氏认为,气虚 血滞,痰浊内阻为肝硬化之本,活血行气化痰要贯穿肝硬化治疗的全过程。 谌宁生辨治鼓胀经验:谌氏认为,鼓胀治法虽多,但归纳之不外 攻、消、补三法。①消法:着重于肝,包括疏肝、行气、活血、利水、 消胀等法,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大小柴胡汤、胃苓 汤等。②攻法:着重于利肠胃,包括逐水、攻下、破瘀、消坚等法,常 用十枣汤、三承气汤、抵当汤、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舟车丸、鳖 甲煎丸、大黄䗪虫丸等。③补法:着重于补益脾肾,包括益气健脾、温 补脾肾、滋补肝肾等法,常用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实脾饮、右归丸、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因鼓胀为虚实夹杂之证,故攻、消、补三法通常不宜单独长期使用,往往是先后掺杂间断或同时兼用。 谌氏认为,鼓胀并发症的治疗,应分清寒热,辨别虚实。①发热:如突起发热,并现黄疸,为实热证,治当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可用甘 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如现低热缠绵,烦热不寐, 为虚热证,治宜滋阴清火,可用知柏地黄汤或青蒿鳖甲汤加减。②鼓胀 齿衄、皮下瘀斑,或呕血便血:多因气血瘀阻,或肝郁化火,损伤脉络 所致,治当解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可用丹栀逍遥散、清胃散或犀角 地黄汤加减;但亦少数患者,由于久病脾虚不能统血而现瘀斑或衄血 者,宜补脾摄血,需用归脾汤加艾叶炭、血余炭、阿胶等补血止血之品 治之。③昏迷:有热毒内陷和寒湿瘀阻蒙蔽心窍之分,前者治宜清热解 毒,醒脑开窍,可用清营汤或清宫汤加郁金、石菖蒲、牛黄,或选加安 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后者宜温中化湿,芳香开窍,可用茵陈 术附汤或藿朴夏苓汤加石菖蒲、麝香,或选加苏合香丸、玉枢丹等。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