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八十一章的重要核心。 本章第一层写水的特性,第二层写具有水的特性的人所共有的特点。 “水”有两大特性。 一是“善利万物”。没有水的滋养,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有了水的滋养,春有百般红紫斗芳菲,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大地一派生机勃勃。 二是水本来居功至伟,但是它不争,不居功,不自傲,并且甘处下位。水的这种品性是最接近道的品性的。 具有水的特性的人,同样是做了好事不居功,不自傲。虽然无所不能、无往不成,但又谦卑处下(心善渊)。 然而,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做了一点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做好事之后居功,求回报,有目的,希望别人感恩戴德,为了得到鲜花掌声。比如,做了一点慈善,要见报;捐了一笔款,要署名;资助了一座楼,就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老子希望人们向水学习,见贤思齐,提升自己心灵品质和人生境界。 【妙解】 上等心灵品质的人,如水一般。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且又不争。 “水”常处众人不喜欢的低处,又去清洗众人不喜欢的污垢。水所呈现出来的德行,已接近宇宙本体,道的特征特性。 上等心灵品质的人,所居尽是善地、福地;其心虚怀若谷,没有傲慢之心;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乐于助人;他所讲的话,信用可靠; 其心正,能把政务治理好; 办事能力强;能静能动,善观因缘,适时而动、而承担。 上等心灵品质的人,不会要与他人争。就因为不去与他人争,所以无敌人、无怨尤。 【分享】 老子看到:流水在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服务、养育一切众生,与世又无争。所以,真正看得懂大自然启示的人,学到这个智慧,那个自我才消融掉。我们能不能看得懂才是关键! 当你也看到大自然被我们踩在脚底下,在我们不知感恩的情况下,还是默默在养育我们。你就会回来反观自己:我能够处在低下的位置但不消极,每天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就是在无怨无悔利益众生吗? 众生很容易在两端:虽然不争,但是消极悲观:“那些跟我无关,算了。我小小的个人,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无争,随它去。”不愿意去承担。不然就是很努力、积极在做,乐意行善布施,却在炫耀我慢,增强那个自我的掌控、主宰:“我很行,我很能!我做了很多功劳”。又是跑到另一端。 能够积极的有热诚来服务、有热心来回馈,但是不消极、不悲观又无争。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中庸”精神。 |
|
来自: lrj9099QQ > 《郭永进《道德经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