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婷:文学的滤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联篇赏读

 东栏雪onm1fg5j 2021-12-08

       2021年11月11-12日,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评审,在衢州市龙游中学隆重召开。15位老师先后登台亮相,展示我省“双新”实践新成果。为更全面展示我省课改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转型中的“新生一代”,特对参与展示、评审的老师逐一进行专题推送。

       希望省内老师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在不断的发现、解决问题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

#1

图片

教师风采

       沈婷,中共党员,浙师大附中语文教师。2009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获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从教12年来,始终站在教改第一线,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2015年获金华市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017年获金华市直教坛新秀称号,2020年获金华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高中语文)二等奖,2021年市直优质课一等奖。

#2

教学设计

文学的滤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联篇赏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读并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文字,能多角度品味散文语言之美,撰写简单的鉴赏性文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和内心诉求,进而认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3.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方式,选择合适角度,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景抒情性散文的创作。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2021年“遇见龙中”摄影散文大赛

(二)活动预热

       教师展示活动海报,带领学生欣赏龙中校园美景照片,通过原图和加滤镜的精修图对比,明确摄影中滤镜的功能,包括过滤、调色、虚化、美化等,目的就在于营造氛围,表达情感。那么同样是传情达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当中会有“滤镜”的使用吗?(答案为肯定)

       设计思路:利用活动宣传海报为课堂营造真实情境,通过照片的前后对比更为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滤镜的作用,即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为“文学的滤镜”这一概念的提出作好铺垫。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滤镜”之选

       学生分组品读《故都的秋》第3、4段和《荷塘月色》第4、5段中的景物描写,探讨作者分别选择了哪种滤镜?

       (PPT展示)教师提供8种不同的滤镜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需结合所选景物的特点,得出滤镜特征。

图片

      (PPT展示):《故都的秋》第三段中“你也能””我以为”“最好”“教”这些字眼和《荷塘月色》第一段“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一句。

       补充: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岛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明确:作者使用滤镜时带有主观色彩和心理预设。“文学的滤镜”具有过滤美化的作用,因此“镜前之景”乃虚实相生,有“我”之境。

      (PPT展示)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设计思路:立足文本,咀嚼语言,感受文学的“滤镜”在文本中的体现,提升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进一步明确景因情而异,情因人而生。

【活动二】“滤镜”之因

       分组梳理文本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探究作者创作此文时的心情。

       补充材料(PPT展示):

       郁达夫:

       1.我平生吃苦处,就在表面上老要作玩世不恭的样子,这是我的死症。(给王映霞的信中所写)

       2.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茑萝集自序》)

       朱自清:

       1.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2.人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

     (PPT展示)在散文写作中,若能根据情感的内容应物象形,恰当地表现出特定的人在特定境遇之中所能看到的特殊的世上之物,并将这些“看见”有机、灵巧地组合成情感和美感共有的景观,传写感官印象,那么景语就自然生动了起来。(张怡微《散文课:景语与情语》)

       明确:结合文本和作家自我表述可以发现,郁达夫的性格中确有“悲”的成分,所以他赏悲喜静;朱自清的心情则是迷茫彷徨,想求得心灵的宁静,哪怕只有片刻。

       设计思路:本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旨在让学生探究文学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再结合张怡薇的散文创作理论为其写景抒情散文的创作提供方法性指导。

【活动三】“滤镜”之用

       回到课堂一开始的“遇见龙中”摄影散文大赛,让学生选择校园一景(可从教师提供的照片中选择),在课堂上先做一个情景交融的小练笔(200字左右),写完进行交流分享,课后再加工润色。

       设计思路:呼应课堂伊始的活动设置,使之有始有终,不流于形式。从读到赏,从赏到写,旨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四)结  语

       感谢几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眼中的龙中一景。遇见龙中仿佛是一场神奇的安排,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许是你有意的寻觅,也许是你偶然的驻足,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每一次遇见都一定是你们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体验,因为在这里你能感知世间万物的生命温度,谛听来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最后祝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情与景的交响:文学滤镜下的自我观照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一、设计说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以“自然的情怀”为人文主题,入选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重在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策略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情与景的交响:文学滤镜下的自我观照”学习任务设计,以“识—品—探—用”为路径,通过自主阅读、梳理探究、写作分享的学习方式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教师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

图片

三、单元任务与课时安排

图片

课后反思: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两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类散文,梳理景情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是本单元学习任务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习任务如此明确的前提之下,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其中,体现新教材新上法,将老课文翻出新花样是我在设计本堂课时遇到的一个最大挑战。

       从插图的选择比较、旅游攻略的设计再到美文朗诵等等,课堂情境一次次更改,活动一次次推翻。几易其稿之后,我最终以“遇见龙中”摄影散文大赛作为本次课堂的情境,因为我觉得这个情境虽略显朴素,但它贵在真实,至少学生日常都有接触,避免在虚假的情境中做一些凌空蹈虚的活动。同时我又将摄影中“滤镜”作为切入口,因为这个点也刚好符合我们教学情境中摄影的要求。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滤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拍摄中离不开的一个工具,因此学生对于“滤镜”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并不陌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以“文学的滤镜”作为切入口,学生能够迅速并准确地感知到在文学作品中“滤镜”的使用。所以我自认为整堂课就活动的流畅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而言还是相对可以的。但是课堂总是难免留有遗憾,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主要存在两处遗憾。

       第一个遗憾在于课堂多了一点预设,少了一点生成。为了给学生更为明确的指向性,我在课堂的第一个活动“滤镜之选”中,提前给了学生8种常见的滤镜,但是课后我也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的开放性与生成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我想如果不给选择,而是给学生足够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也许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而更好地感受文章中写景片段的特有的意境和美感。这个偏差一方面是源于我对学情把握不够,过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来说,面对这样的比赛课,其实我是害怕原本设计的教学环节不能够顺利推进。所以我总想提前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引,把他们带到我想让他们去的地方,以免节外生枝。而正是这种过于求稳的做法也就让课堂失去了它可能会有的活力与精彩。

       本堂课的第二个遗憾在于最后一个活动中学生写作片段的分享因为时间的关系过于仓促,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对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掌握的真实情况。其实在课堂中,我发现不少的学生都非常好地完成我前一天布置的任务,他们不仅找到了自己所心仪的校园一景,而且也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准备。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让更多学生展示出来,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与修改,我想对于学生来说收获会更大。

       总之,经过这次比赛,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于新课标新理念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只注重了表面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它的本质所在。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其实还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单篇还是群文,无论是情境还是活动,学生永远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融入其中,参与进来,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4

图片

课件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

专家点评

一、情境真实,任务典型

      课一开始,沈婷老师设置了“2021年遇见龙中摄影散文大赛”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既撬动了文本分析,又开启了学生思维。贯穿整堂课的三个活动“'滤镜’之选”“'滤镜’之因”“'滤镜’之用”呈递进关系,由表及里,通过对文本“形式秘密”的解读,催生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

二、素养落实,核心突出

       在活动一“'滤镜’之选”中,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所选景物的特点,得出滤镜特征”,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第3、4段和《荷塘月色》第4、5段中的景物描写,通过梳理与整合,在表达与交流中,完成语言的积累与建构。在这过程中,又让学生在品味文字中增进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完成了美的表达。

三、读写结合,收获可见

       活动三“'滤镜’之用”让学生选择校园一景做一个情景交融的小练笔,从读到赏,从赏到写,展现最本真的自我。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看,阅读与写作是交融的、同步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运用语言与思维的过程,他们在建构自己的文本意义时,一般会直接或间接地参考或借鉴他所阅读过的文本,所以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呈现的龙中美景及生命温度。

      一点不足,活动一“提供8种不同的滤镜供学生选择”教师用PPT提供了学习支架,但同时限制了学生思维,导致学生只用这8种名称去套文字的风格。

(黄宏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