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老城厢内旧址:小北门街道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12-09

斋卤味

小北门街道位于上海市南市区,与黄浦和卢湾三区交界地段。解放前夕分属邑庙、蓬莱、嵩山区。1959年12月邑庙区与蓬莱区合并建立了南市区以后,1960年1月成立小北门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调整管辖区域,将原露香园路街道泰瑞、贻庆、翁家、肇方、西马居委会划入。1979年2月,小北门街道办事处设于大方弄43号。1993年7月,撤销小北门街道办事处,与原唐家湾街道办事处和蓬莱路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了老西门街道办事处。

图片

小北门街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墙

明朝中期,中国近海倭患严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半年,上海多次遭倭寇抢劫,掠去财产无数,损失惨重,于是上海筑城工程于同年十月动工,当年年底就基本完工。夯实的土堆成了城墙,城墙为圆城,周长9华里,高2.4丈,开设六扇城门,从东向南依次为:宝带门、朝宗门、朝阳门、跨龙门、仪凤门、晏海门。一道城墙就确定了上海邑和郊,邑和厢的区域。

图片城墙上刻有不是很清晰的字迹


小北门

由于当时拆城保城两派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由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从中调停,暂时不建议拆城,但为改善城里城外交通,于1909年增开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三座城门,因当时已有老北门,故新开的城门称小北门。拆城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小北门。在中国古代把北极星叫作“辰星”,古人认为众星是围绕北极星的,把众星拱卫北极星叫做“拱辰”。

图片

拱辰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境阁

大境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关羽是武将,所以又称其为武庙。上海县衙的东边建有文庙,而在县衙的西面建立了宏伟的武庙,取名关王庙。清初被改称为“北城关帝庙”。由于关帝庙实际是建在原明代的古城墙上,一座叫“大境”的箭台上面,故又将这一座关帝庙,取名为“大境”之名,故又叫“大境庙”。

图片大境阁--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当初大境关帝庙高踞城楼之上,此处楼阁、庭园,尽显华丽。然而另有记载说,城楼下的城外之处,却也是小涧平桥,柳绿桃红,仕女如云的美好,也是一处好风景的休闲地。因此这里被誉为“海上八景”之一。

图片大境阁2020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庙东建造石牌坊一座,署理两江总都督陈銮题“大千胜境”四字额,自此被称为“大境关帝庙”,这座石坊为上海老城厢最古老的一座石坊。

图片

大千胜境--图片来源于网络

“仙境别开云一线,堂天此去阁三层。”此坊在二十世纪初的宣统二年三月重修,坊名也被直接改成了“大境”。1912年,上海拆城,改筑中华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大境关帝庙一度作为拆城的指挥机构而得以保存。城墙和一座箭台是上海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墙遗迹。

图片

大境石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乔爷叔写过:大境阁老墙&约克老城墙


图片

大境阁--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制胜台

原位于城墙之东北角,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僧人在制胜台上建了一座观音寺,以其建筑为楼阁形式,就被叫作观音阁,即甘谷街(旧名观音阁街)。

图片制胜台--图片来源于1884年老城厢地图

当年拆城时,制胜台上的观音像被迁移到了南面的一个新建的小庙里,大概是甘谷街24号,好事者将嵌在箭台上的“制胜台”石碑保存起来,并移位嵌到了大境箭台的城墙上。

图片

制胜台


白云观

原来的“上海白云观”在老西门那里的第九女子中学的隔壁,地址是西林后路的100弄8号。由于地属动迁范围,故开发商在今大境路青莲街拐角处重建。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清朝光绪年间,由全真道士王明真,在上海县城西门外创建“雷祖殿”开始的,光绪十四年改庙名为“海上白云观”。

图片白云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莲禅院

以青莲座、青莲庵得名。青莲座原为明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顾氏衰后,园渐荒塌。明隆庆六年(1572年)僧启峰在原青莲座的废基上建庵,潘允端书额曰青莲庵。

图片青莲庵--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民国后在青莲庵原址重建禅院,仍是老城厢著名的佛寺。1952年,青莲庵成为了街道的工厂用地,结束了宗教活动。

图片青莲精舍--拍摄来自[百业]

青莲街因为直接穿过大境路,所以在靠近大境路的左右那两头,还是分布着一些卖菜的小贩小摊,因此这里自然成为“大境路菜市场”向外延伸中的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片大境路菜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现在的大境菜市场在地铁口旁边

到了今天最后成为“露香园公寓楼”的住宅小区中的一部分。

图片右边即是曾经的青莲庵


九亩地

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辟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今旧仓街东青莲街间建积谷仓,1842年毁于火药爆炸,仓废,以后在旧址设硝磺局。同治年间,演武场东侧建有火药局等,人们亦习称为九亩地。

图片九亩地--图片来源于1884年老城厢地图


晏海街

通向晏海门的晏海街,如今街道已消失在东淮海公寓里。

图片晏海街--拍摄来自[百业]

图片东淮海公寓


露香园

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并称“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晚年顾名世回归故里上海老城厢,在其兄长顾名儒的“万竹山居”私宅旁,购入东北相邻的一块空地大约四十亩左右,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住宅。传说在建园挖池时,曾挖到一块上有元代最显赫的书画大师之一赵孟頫所题篆书“露香园”三字的碑石,于是顾名世将自己所挖成的庭院内的水池取名为“露香池”,新建的整个园林私宅,命名为“露香園”。顾家修建这座园林,前后十余年,耗资数万两之巨。

图片

过去、现在和未来


万竹小学

1911年的年初,地理学家李廷翰和他那位刚从日本女中毕业的妹妹李廷慧,受当时上海市政厅委托,在上海老城厢明代“万竹山居”的遗址上,筹建上海市第一所市立小学——上海市立万竹小学。

图片门口还有一块标有“南市”的牌子


上海书店遗址

1923年11月,中共中央调徐白民在小北门振业里11号(人民路以东,万竹街以南)创办党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现为遗址,铭牌保护。

图片

上海书店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浜

方浜从小东门流入,原通西城外周泾,后因筑城断塞。方浜与肇嘉浜南北并列,相互贯通,是旧城厢主要水路之一。有人认为,方浜与侯家浜正巧形成一个长方形,于是被叫作“方浜”。方浜流入城中后出现三条支流。

图片方浜--图片来源于老城厢水路图

西马桥北面一支通向九亩地,即原露香园池湖,1910-1913年先后填筑为大境关帝庙路西段、青莲街和东青莲街。西马桥东南一支流经金家牌坊、红栏杆桥、穿心河桥入肇嘉浜。

图片穿心河桥--图片来源于1884年老城厢地图

图片前面即是穿心河桥

后填筑为金家坊、红栏杆街、松雪街南段至复兴东路等路段,拆西马桥改筑西马街。还有一支侯家浜因不在小北门街道,所以我们下次再说。

图片方浜中路2020


小北门街道的几条街

过了方浜中路,就要去到小北门街道最有看点的几条街了,而且从目前还能看得到的界碑来看,进入贻庆街后,你能找到一大堆还算比较清晰的保留下来的界碑,后期我会专门发一篇我在老城厢拍到的百来个界碑的照片文章。

图片方浜中路上电线杆的影子照在实验小学的墙面上,如同十字架

可以先睹为快乔爷叔写过:

#乔茗星ART#烙印,老城厢石碑的的印记


图片界碑--拍摄来自乔爷叔


贻庆街

老城厢-在贻庆街坚守的上海爷叔

图片冬季的贻庆街

西马街

老城厢-从西马街到龙门村


图片西马街

黄浦区508-514地块

(金家坊、木桥街、西马街、孔家弄、翁家弄)

#老寿眼中的上海#惜别老西门


图片

图片未曾想到聊天后的一个月,爷叔们就搬走了

孔家弄

#老寿带你弄堂游#孔家弄


图片孔家弄

吉祥弄

#上海老弄堂寻踪#吉祥弄


图片

图片吉祥弄

出自《孟子·尽心上》: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居:心存。由:顺随,听从。

意为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义理。

--乐建成老师


红栏杆街

红栏杆街60号,其界碑仅露出首姓“王”。

产权人王慎卿至迟于1916 年起

在淞沪警察厅担任司法科探员,

1918 年担任侦缉,

1933 年成为上海市公安局侦缉队南市领班,

也参与过商业行为。

第二代王慕贤毕业于南洋高级商校(

另说圣约翰大学),

曾为律师,后履职上海典狱系统,

1945 年后离职。

--节选自[金家坊调查笔记]

图片红栏杆街--速写来自魏先生

关于露台发现的那个地砖,我以前的外教Eva帮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由于是德语,所以即使翻译出来也并未能读全,但可以看个大概意思。

图片地砖

塞尔维斯-韦尔克(Servais-Werke,Ehrang)是一家百年老店(1877-1993),创始人是实业家普鲁士人保罗.塞尔维斯(Paul.Servais)。公司里有一位叫让.皮埃尔.兰瑟(Jean-Pierre .Lanser,1866-1931)的陶瓷画家,墙砖设计也是他。他们的业务涉及马赛克板、地板模板、釉面墙板的制造、基金会等。所以我个人的猜测露台墙面上的瓷砖有可能也是这家公司一起做的。

图片塞尔维斯的工厂

图片

塞尔维斯-韦尔克

图片让.皮埃尔.兰瑟

图片

塞尔维斯公司员工,1892

图片一些塞尔维斯“新艺术”瓷砖设计

图片汉堡Elb隧道(1907-1911年建造)

来源:“三月的斋卤味”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