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孩子问,聪明和努力哪个更重要时,妈妈的这两个建议值得收藏

 盛夏书香 2021-12-09

我想说,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1

说个自己的故事。从小到大,每当有人夸我聪明时,我都会很开心,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一直都还行吧,也都很受老师的重视。

可是成年以后,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差点没走出来。我第一次开始反思,我真的聪明吗?那为什么还会这样?

在我初为人母时,让我更焦虑的反而是“自己什么都不会,以后上班还能做些什么?”,一想到一辈子就要这样了的时候,就害怕得偷偷流泪。

大概是孩子一岁半左右,在我重拾书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成长型思维”这个词语,顿时眼前一亮,原来我的人生还有救。

又过了半年,才知道这个词语来源于《终身成长》这本书,在这里,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方式区别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常常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人也很难发生变化。

成长型思维模式: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相信努力是可以改变结果的。

那时候,我深刻意识到,聪明是一个形容词,是固定的;而努力是一个动词,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可以影响结果的东西。

从那以后,我已经不再在乎别人说我聪明与否,自己不会的,再难的东西,直接下手干完了。

不会的,我也可以学,我相信,努力,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2

理所当然的,在我夸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描述事情的的经过,而不是用结果来判定。

即使没有成功,我也知道,在这个做事的过程中,孩子更希望我们能看到他的努力。

我希望他能明白,不会的东西是可以学的,不会是永远都不会;我也希望他能明白,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夸他?有两点我觉得特别好:

1、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我很少在孩子面前说我不会,更多的是身体力行给他做榜样,比如前一段时间拼装了航天飞机模型,共700多块的小颗粒积木。

看着确实很复杂,我完全没有信心开始,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更是没有直接说不会。

我只是一点点的把细小的积木块按照颜色分类,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的来,一起干活,拼成以后,我们共同回忆这个复杂又艰巨的大工程。

我说,当初我们都觉得很难,拼不成这个东西,孩子开心的说,对呀。

我接着说,我们做一步就少一步,一直坚持没有放弃,到后来就成功了是不是?孩子说,是呀。

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都是我们努力换来的结果,而且,没有你的帮忙,我也搞不定这个事情。

有很多次,他搭积木,积木总是倒在地上,气得想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引导他破涕为笑的。

2、教孩子辩证的去看待问题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想一句,“如果哪一天,没有得到夸赞是不是就不聪明呀?”

想让孩子不要去在意别人的夸赞是不现实的,毕竟孩子的分辨能力没那么强。所以,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思辨,聪明是怎么一回事,别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有分辨能力的人,自我感都很强,不容易受伤,哪怕自己没那么优秀,但是和自己一对比,比昨天还是进步了一些,这些就很知足,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评论而否定自己,这一点,是我在自己身上得出的结论。

最近的时候,他早上不想起床,我说,你自己穿衣服,他扯着嗓子喊,“我不会”(其实,他就是起床气),我说,“可不可以学会?”,“不可以”。

我回到床上,捏着他的手,把外套翻面,找袖子,塞进去一个,再接着穿另外一只袖子,一步一步地演示,一句一句地说。

我:你以前会拿勺子吗?

孩子:不会。

我:现在呢?

孩子:会了。

我:你以前会穿袜子吗?

孩子:不会。

我:现在呢?

孩子:会了。(此时的他,已经在笑了。)

我:是因为你聪明,所以你就会做这些事情?还是因为你每天坚持练习,然后手指越来越灵活,才会做这些事情的?

孩子:每天都练习,熟能生巧。

越努力越幸运,这不是一句鸡汤,让孩子安安静静做自己。

你来了,我是盛夏书香,一个快5岁男孩的妈妈,毕业十年不曾看书,因为孩子,我重拾书本。

在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儿理论,只是我做母亲以来的一些真诚地分享,也不定期推荐自己认为靠谱的好书,好物。我等你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