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是清醒、成熟的人,越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

 谢耳朵馆长 2021-12-0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这本书,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作者是温尼科特,他讲述了单独拘禁和事实上的独处的区别:“有的人虽然被单独拘禁,但可能并没有独处的能力,那种情况下,他将会遭受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独处能力和情绪成熟应该是同义词。”
如果一个人是被迫独处,他明明很渴望参加聚会,很渴望和他人发生关系,但是却因为害怕拒绝,那这种独处对他来说,就相当于单独拘禁,这种痛苦很非常大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想也不愿意参加聚会的话,那也就是说明他的内心非常的强大,他们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其实在心理学上,那些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因此我们要恭喜这部分人。

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的重要。但人脉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是利益交换,人脉的基础也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的。
在很多聚会上,我们会结交很多陌生的人或者关系不熟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除非你有很大的实力,不然这个人脉对你来说,也只属于无效人脉。
对于不经常参加聚会的人来说,他们把工作和生活都分得很清楚,所以对他们来说是存在高着质量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通过参加聚会来获得自我认同,在交谈中也不需要通过攀比来获得价值满足。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把人际关系分为了三类,第一、工作课题;第二、交友课题;第三、爱的课题。
他强调说,只有将课题分离开,才能更好的处理这三种关系。这一点对于不经常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就体现得很好,他们对这三种关系有很明确的认知,也有很强的边界感。
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还非常的注重时间管理。
在《异类》中,就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兼顾很多事情,那就是说我们所思所想的事情,一般都会让我们完成自我家族的实现。
如果经常参加聚会,那么他们就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这些无效社交上,所以他们的能力提升就比较慢,相反,那些不愿意参加聚会的人,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的差距可能并不明显,但时间一长,差距慢慢就会变大 甚至成为了一道追不上的鸿沟。

自我评价系统

我们都知道,聚会上一般会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比较,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社交比较理论”中,强调个人一般都比较倾向于和他人做比较。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比较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但是差距过大的比较往往会让一些人产生个体沮丧,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不经常参加聚会的人,他们对自己有系统的认识,对别人的评价不会太过在意。
他们知道自己是优秀还是平凡,只专注于将现在的自己与之前的自己相比较,对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中,不会产生自大或者是自卑,他们不会轻易的迷失方向。
除了这些,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环境,《乌合之众》中就强调过,个人在进入群体环境之后,智商就会变低,会开始不断服从群体的意志。
不管是在同学聚会上,还是在公司饭局上,主要人数增加,话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平庸,一般都是家长里短或者是时事政治。

在《情境影响力》中,提到说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么稳定。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的大,而对于不经常参加同学聚会的人,他们一般都是自己营造出一个高质量的环境,所以不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豁达面对过去的事情

有很多人参加同学会,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缅怀自己的过去,但是在一起时又不可避免的感叹自我价值等等,最终却导致连话也讲不到一块。
不经常参加聚会的人却很豁达,他们明白这些关系只属于过去,不能强求,也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逐渐疏远是很常见的事情。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是谁。其实,喜欢并不是争取来的,我们不需要做自己就好。
只有弱者才会喜欢弱者,真正的强者一般都只会欣赏强者。
有一些人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这样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很容易影响这个人。
因此,我们要恭喜那些从来不参加聚会的人,他们对自己真的很了解,而且很有勇气。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