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祭祀元圣周公情况

 jhliyilin 2021-12-10
——《清史稿·志五十九·吉礼三》卷八十四
周公,名姬旦,谥文公。西周重要开创者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先驱与楷模,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封于曲阜,但被武王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夷后大举分封诸侯,卜定营建成周洛邑(即今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乐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以及周朝八百年统治的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思想言论以及事迹见于《逸周书》以及《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因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成性、奠基性贡献,后世尊之为“中华文化元圣”。
清朝康乾年间,尤其是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周公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中的卓著地位,针对唐代以来因配享而导致的“欲尊反贬”后果,决定提高祭祀规格。“依文庙式”,即按照文庙的规格“奉祀祠庙”,并亲自撰写祝文、御制周公庙碑文加以颂扬。乾隆年间进一步提高祭祀规格,由鲁国有德国君陪祀配飨,并“依孔氏南宗例,置当阳博士,奉祀陵墓。”所谓置博士,就是周公庙和周公陵墓的管理机构规格为博士级。
以下为《清史稿》所辑录的祭祀周公情况。

顺治十七年,给事中黏本盛奏请文庙后别立传圣祠。下部议,礼臣言:“祭祀周公,向在太学。至唐显庆间,以公制礼作乐,功侔帝王,就飨儒宫,欲尊反贬。始定配飨帝王庙,既不与孔子并祭太学,乃反立传圣祠於其后,殊失尊崇本意也。”事遂寝。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祀阙里,诏言:“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法万世,庙在曲阜,应行致祭。”乃遣亲王及礼部尚书往焉。亲制祝文。祭礼,三献。祭品: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敕有司治办。明年,授东野氏一人博士,奉祀祠庙。二十六年,御书周公庙碑文,依文庙式,勒之贞珉。
乾隆十二年,东巡,增登一,鉶二,簋、簠各二,笾、豆各八,遣亲王一人行礼。其祀配飨鲁公,遣礼部尚书行。明年,幸曲阜,亲诣上香,一跪三拜。自是东巡亲诣以为常。四十三年,依孔氏南宗例,置当阳博士,奉祀陵墓。
周公画像
(明人绘)图片
周公庙八卦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