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太极拳要慢练。而对于慢练的理由,网上的文章都给出了很多条,都是符合现代医学的“硬道理”,有益于精神、神经、心率、内分泌等等,明面上是毫无瑕疵的。但那都是锦上添花的表面文章,对于真正的太极拳慢练的练功心法、拳理、境界仍然是一片模糊。 今天咱们从古典的《太极拳谱》理论中找出慢练的三条实用的可以解决“雪中送炭”的硬道理来,以飨同好。 OO一 慢练理由之一,“以心运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中老年人练太极,此时的“脊椎、脊骨”都已经开始老化、僵硬,如一条生锈的链条。 “以心运气,收敛入脊骨”,就是要力透入骨,让脊骨受内劲的运动支配,节节贯串,活动起来。 要练到这样的效果,必须集中心神,用心念力、意志力慢慢地揉动脊骨,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地恢复脊柱的松活。这是脱胎换骨的功夫,脊柱一旦完全松活,立地年轻十岁、二十岁。 这一步练功只能慢练,除了慢练能够松柔脊骨外,妄自快练、蛮练反而可能伤害到脊骨,成为拔苗助长了。如生锈的链条只能慢慢地研磨,渐渐地除去铁锈而重新变得环环灵活,如果强行地扭转,可能就拧断掉了。 像这样的慢工细活,也只有沉下心来,“以心运气,务沉着”,快则三俩月,慢则半年,脊柱就可以全部松活,这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自力更生、咬钉嚼铁一样的实在练功历程,所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功夫。但是这样的功效也大呀,可以返老还童,恢复一身轻灵松柔的本能内劲。 OO二 慢练理由之二,“以劲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劲运身”就是“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此时,虽已“气敛入脊骨,收敛入腰间”,脊柱柔活了,但内劲还需要从腰间源头向四肢百骸发运,由内达外,如同伸懒腰一样,古拳谱常见“懒龙伸腰”之类招式名称,也是此内劲外放、以劲运身之意。 所以,这就需要慢慢开发,文火慢练,用意不用力,急躁不得。 完成了上面两部功夫,才是完成了“换劲”,真正进入内家拳的天地。 OO三 慢练理由之三,在于《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终极目的“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最早的《太极拳谱》缔造者李亦畲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平日走架,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其一为“神气收敛入脊骨”;其二为“以劲运身,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 其三为“周身无有缺欠,周身一家。静则俱静,动则俱动。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所为者不外乎以上三个理由也。 OO四 慢练的过程,正是易骨、易筋、易髓的内家拳“三易真功”,形意拳的理论用太极拳的练法又给验证了一遍,在形意拳的练法中反而隐晦不明 从太极拳的慢练过程,又验证了形意拳的易骨、易筋、易髓的“三易真功”理论。而在形意拳的练法中反而隐晦不明,空留“三易”的理论却难以实际操作。 OO五 慢练也是有讲究的,有节奏、有抽丝、有惊乍抖弹、有匀静 如果为慢而慢,无易骨、易筋之内劲,慢练就成了走过场的形式,有何益处呢? 以心运气、易骨之时,慢练要有节奏感,往复折叠,揉活脊骨最得力。 以劲运身、易筋之时,慢练用抽丝劲,劲起于脚、形于手,用手用意把内劲从脚下抽上来。 易髓、练精神虚灵之时,则惊乍抖擞,快慢相间,从心所欲。 至于匀静、柔缓,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体虚空,无形无相,涵养一片虚灵无极,则是号称以拳入道。 有“三易”真功为根基就是真以拳入道。 没有“三易”的根基而讲论虚无真意、拳无拳意无意,那都是空中楼阁、梦幻空花,今人许多自诩聪明的太极拳之士沉迷于此境地,不能自拔。不但对于养生益寿的受益无多,而且把历史上辉煌数百年、轰轰烈烈、拳剑所向无敌的内家拳变成了一种“摘桃子”的游戏,有果而无因,想想就是一场异想天开的胡闹而已。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 古典《太极拳谱》中兴第一人 2021/10/12 星期二 |
|